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大豆斑疹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24页
    1 大豆斑疹病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2-17页
        1.1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概述第12页
        1.2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的主要致病因子第12-16页
            1.2.1 胞外酶第13-14页
            1.2.2 胞外多糖(EPS)第14-15页
            1.2.3 hrp基因第15-16页
        1.3 大豆斑疹病菌概述第16页
        1.4 大豆斑疹病害概述第16-17页
        1.5 大豆斑疹病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7页
    2 植物病原菌碳水化合物代谢研究进展第17-21页
        2.1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的碳源代谢途径与方式第17-18页
        2.2 碳源代谢在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第18-21页
            2.2.1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第19页
            2.2.2 碳代谢与毒性因子的关系第19-20页
            2.2.3 碳代谢与hrp系统的关系第20页
            2.2.4 碳代谢与群体感应的关系第20-21页
    3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DSF介导的群体感应研究进展第21-23页
        3.1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第21-22页
        3.2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DSF信号的产生与传导机制第22页
        3.3 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全局调控因子Clp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4 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大豆斑疹病菌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在毒性中的功能第24-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46页
        1.1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第24-29页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29-32页
            1.2.1 培养基第29-32页
            1.2.2 菌株培养条件及保存第32页
            1.2.3 抗生素及其使用浓度第32页
        1.3 质粒的提取第32-33页
        1.4 DNA凝胶电泳第33页
        1.5 质粒的转化第33-35页
            1.5.1 化学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3-34页
            1.5.2 热击转化第34页
            1.5.3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4-35页
            1.5.4 电击转化第35页
        1.6 整合突变体的构建第35-38页
            1.6.1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35-37页
            1.6.2 突变体构建第37-38页
        1.7 互补菌株的构建第38-39页
        1.8 胞外纤维素酶的检测第39页
        1.9 淀粉酶的检测第39-40页
        1.10 蛋白水解酶的检测第40页
        1.11 内切甘露聚糖酶的检测第40页
        1.12 病原菌接种第40-42页
            1.12.1 大豆喷雾接种法第40-41页
            1.12.2 大豆注射接种法测定生长曲线第41-42页
            1.12.3 烟草注射接菌法第42页
        1.13 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能力的测定第42-43页
            1.13.1 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能力的定性测定第42-43页
            1.13.2 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能力的定量测定第43页
        1.14 总RNA的提取及qRT-PCR扩增第43-45页
            1.14.1 总RNA的提取第43页
            1.14.2 RNA的纯化第43-44页
            1.14.3 RNA的定性与定量检测第44页
            1.14.4 逆转录反应合成cDNA第44-45页
            1.14.5 qRT-PCR第45页
        1.15 Xag EPS含量检测第45-46页
            1.15.1 EPS定性测定第45页
            1.15.2 EPS定量测定第45-46页
        1.16 生物膜的检测第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58页
        2.1 pgk基因是Xag对大豆具全毒性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第46-49页
        2.2 pgk是Xag获取碳水化合物所必需的第49-51页
        2.3 碳水化合物能显著诱导pgk基因的转录表达第51-52页
        2.4 pgk影响Xag胞外多糖(EPS)的产生第52-54页
        2.5 pgk对Xag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正调控作用第54-55页
        2.6 pgk影响Xag的游动性第55-56页
        2.7 pgk不影响Xag胞外酶活性第56-57页
        2.8 pgk与DSF信号系统和HrpX/HrpG级联调控第57-58页
            2.8.1 pgk受DSF信号系统调控第57-58页
            2.8.2 pgk受HrpX/HrpG级联正调控第58页
    3 讨论与分析第58-60页
第三章 全局性调控蛋白Clp在大豆斑疹病菌毒性中的功能第60-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0-66页
        1.1 试验所涉及的菌株、质粒和引物第60-61页
        1.2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61页
        1.3 质粒的提取第61页
        1.4 DNA凝胶电泳第61页
        1.5 质粒的转化第61-62页
        1.6 整合突变体的构建第62-63页
            1.6.1 重组载体的构建第62-63页
            1.6.2 突变体的构建第63页
        1.7 互补菌株的构建第63-65页
        1.8 胞外纤维素酶的检测第65页
        1.9 淀粉酶的检测第65页
        1.10 蛋白水解酶的检测第65页
        1.11 内切甘露聚糖酶检测第65页
        1.12 病原菌接种第65页
        1.13 培养基中细菌生长能力的测定第65页
        1.14 总RNA的提取及qRT-PCR扩增第65页
        1.15 Xag EPS含量检测第65-66页
        1.16 生物膜的检测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79页
        2.1 clp是Xag在大豆上具全毒性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第66-68页
        2.2 clp是Xag HR所必需的第68-69页
        2.3 clp是Xag获取碳水化合物所必需的第69-71页
        2.4 碳水化合物对clp基因的转录表达具有显著负调控作用第71页
        2.5 clp影响Xag胞外多糖(EPS)的产生第71-74页
        2.6 clp对Xag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正负调控作用第74-75页
        2.7 clp正调控Xag的游动性第75-76页
        2.8 clp是Xag胞外酶活性所必需的第76-78页
            2.8.1 clp对大豆斑疹病菌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具有正负调控作用第77页
            2.8.2 clp正调控大豆斑疹病菌α-淀粉酶的活性第77页
            2.8.3 clp正调控大豆斑疹病菌纤维素酶的活性第77页
            2.8.4 clp正调控大豆斑疹病菌内切-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第77-78页
        2.9 clp与DSF信号系统和HrpX/HrpG级联调控第78-79页
            2.9.1 clp受DSF信号系统正调控显著第78页
            2.9.2 clp受HrpX/HrpG级联正调控显著第78-79页
    3 讨论与分析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9页
致谢第89-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下一篇:硫营养影响水稻与PXO99互作机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