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7页 |
(一)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0-15页 |
(二)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社会交往 | 第20页 |
(二) 公共交往 | 第20页 |
(三) 公共精神 | 第20-21页 |
(四) 城市社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的变迁与现状分析 | 第22-39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的变迁 | 第22-35页 |
(一) “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 | 第22-24页 |
(二) 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社区特殊群体变得孤立无援 | 第24-31页 |
(三) 和谐社区建设为社区公共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 第31-32页 |
(四) 社区治理模式的变迁 | 第32-34页 |
(五) 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化效应 | 第34-35页 |
二、社区公共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 第35-39页 |
(一) 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成员处于原子化生存状态 | 第35-36页 |
(二) 居民之间缺乏社会交往,公共参与意识淡薄 | 第36页 |
(三) 社区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发展类型不均衡 | 第36-37页 |
(四) 社区参与主体结构失衡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精神培育的思考 | 第39-45页 |
一、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为培育公共精神提供现实载体 | 第39-41页 |
(一) 合理定位:政府、组织、居民多元互动 | 第39-40页 |
(二) 优化参与人员结构,积极培育农民工组织 | 第40页 |
(三) “单位人”转变为“社区入”的有效媒介 | 第40-41页 |
二、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新理念、新组织 | 第41-42页 |
(一) 新理念:“社区是居民的” | 第41-42页 |
(二) 加大培育“志愿类”、“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 | 第42页 |
三、社区协商民主是培育居民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径 | 第42-45页 |
(一) 有利于推动居民有序的社区参与,增加居民的公共交往 | 第42-43页 |
(二) 社区协商民主是塑造公共精神的有效途径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5-48页 |
一、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是培育社区公共精神的核心 | 第45-46页 |
二、社区公共精神的壮大离不开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 | 第46页 |
三、城市社区公共精神的培育与社区公共问题治理相辅相成 | 第46-47页 |
四、“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47页 |
五、培育社区公共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