钕铁硼/石墨烯改性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钕铁硼粉体 | 第10-12页 |
1.2.1 钕铁硼粉体种类 | 第10-11页 |
1.2.2 钕铁硼复合材料性能 | 第11-12页 |
1.2.3 粘结剂选用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2页 |
1.3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概述 | 第12-14页 |
1.3.1 碳纤维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3.2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 | 第13-14页 |
1.4 复合材料界面 | 第14-15页 |
1.4.1 界面定义 | 第14页 |
1.4.2 界面的作用机理 | 第14-15页 |
1.5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改性处理 | 第15-18页 |
1.5.1 碳纤维改性 | 第15-17页 |
1.5.2 树脂基体改性 | 第17-18页 |
1.6 石墨烯简介 | 第18-19页 |
1.6.1 石墨烯的性能 | 第19页 |
1.6.2 石墨烯改性碳纤维 | 第19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26页 |
2.2.1 钕铁硼表面处理与碳纤维表面改性 | 第23-25页 |
2.2.2 制备方法 | 第25-26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6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3.3 X射线衍射 | 第26-27页 |
2.3.4 DSC分析 | 第27页 |
2.3.5 磁性能测试 | 第27页 |
2.3.6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7-28页 |
2.3.7 弯曲性能测试 | 第28-29页 |
2.3.8 ILSS性能测试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钕铁硼表面处理与碳纤维表面改性 | 第32-5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钕铁硼表面处理及表征分析 | 第32-41页 |
3.2.1 XRD分析 | 第32-33页 |
3.2.2 SEM分析 | 第33-35页 |
3.2.3 EDS分析 | 第35-37页 |
3.2.4 FT-IR分析 | 第37-39页 |
3.2.5 偶联剂处理钕铁硼的机理 | 第39-41页 |
3.3 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及表征分析 | 第41-48页 |
3.3.1 XRD分析 | 第41-42页 |
3.3.2 SEM分析 | 第42-44页 |
3.3.3 FT-IR分析 | 第44-47页 |
3.3.4 石墨烯改性碳纤维的机理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第50-7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分析 | 第50-54页 |
4.2.1 偶联剂含量对磁性能影响 | 第50-51页 |
4.2.2 层合板的磁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4.3 钕铁硼对树脂固化反应影响 | 第54-55页 |
4.4 偶联剂含量对力学性能影响 | 第55-57页 |
4.4.1 拉伸性能 | 第55-56页 |
4.4.2 弯曲性能 | 第56页 |
4.4.3 ILSS性能 | 第56-57页 |
4.5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57-68页 |
4.5.1 拉伸性能 | 第57-59页 |
4.5.2 弯曲性能 | 第59-60页 |
4.5.3 ILSS性能 | 第60-62页 |
4.5.4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第62-68页 |
4.6 作用机制分析 | 第68-69页 |
4.6.1 偶联剂作用机制 | 第68页 |
4.6.2 钕铁硼作用机制 | 第68页 |
4.6.3 界面机械啮合作用力机制 | 第68-6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