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背景 | 第14页 |
1.1.2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背景 | 第14-15页 |
1.1.3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样本意义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城市探索进展 | 第20-30页 |
2.1 生态城市简介 | 第20-21页 |
2.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生态城市的特征 | 第20-21页 |
2.2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2.1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2.2 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2.3 国内外典型生态城经验借鉴 | 第24-30页 |
2.3.1 中新天津生态城 | 第24-25页 |
2.3.2 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 | 第25-26页 |
2.3.3 深圳市光明新区 | 第26-27页 |
2.3.4 美国波特兰 | 第27-28页 |
2.3.5 案例总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新广州知识城传统规划反思 | 第30-40页 |
3.1 中新广州知识城概况 | 第30-3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3.1.2 气象条件 | 第30页 |
3.1.3 地形地貌 | 第30-31页 |
3.1.4 土壤地质 | 第31页 |
3.1.5 地表水系 | 第31页 |
3.1.6 人文条件和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3.2 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条件分析 | 第32-35页 |
3.2.1 外部发展条件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内部发展条件分析 | 第33-35页 |
3.3 中新广州知识城之惑 | 第35页 |
3.4 传统规划反思——2010 年以前知识城相关规划分析 | 第35-38页 |
3.4.1 相关规划对知识城发展的要求 | 第35-37页 |
3.4.2 传统规划理念下知识城面临的问题 | 第37-38页 |
3.5 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建设的出路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知识城模式——基于生态优先与产城共融的创新规划 | 第40-60页 |
4.1 目标和思路 | 第40-41页 |
4.1.1 规划目标 | 第40页 |
4.1.2 发展思路 | 第40-41页 |
4.2 规划体系 | 第41-43页 |
4.2.1 规划体系 | 第41-43页 |
4.3 产业规划 | 第43-47页 |
4.2.1 基于区域协调的产业选择 | 第43-45页 |
4.2.2 基于产城共融的产业布局 | 第45-47页 |
4.4 用地规划 | 第47-55页 |
4.4.1 基于生态容量的规模约束 | 第47-50页 |
4.4.2 面向可实施的土地生态利用布局 | 第50-55页 |
4.5 道路交通规划 | 第55-59页 |
4.5.1 绿色交通规划 | 第55-58页 |
4.5.2 道路系统规划 | 第58-59页 |
4.6 知识城模式的创新规划要点总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面向可实施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60-82页 |
5.1 构建中新广州知识城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的目的 | 第60页 |
5.2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 第60-61页 |
5.2.1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60页 |
5.2.2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60-61页 |
5.2.3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61页 |
5.3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启示与借鉴 | 第61-64页 |
5.3.1 控制型指标与引导型指标分开:天津生态城规划指标体系 | 第61-62页 |
5.3.2 管理指标与规划指标有机衔接:唐山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 | 第62-63页 |
5.3.3 引入健康、安全和发展三大要素:厦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 第63页 |
5.3.4 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思考 | 第63-64页 |
5.4 中新广州知识城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4-82页 |
5.4.1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64页 |
5.4.2 中新广州知识城生态城区的界定 | 第64-65页 |
5.4.3 基于知识城内涵与功能的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5.4.4 指标选取的特点 | 第66-67页 |
5.4.5 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目标导向的指标体系 | 第67-74页 |
5.4.6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74-81页 |
5.4.7 构建中新广州知识城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 第81-82页 |
第六章 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82-101页 |
6.1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落实 | 第82-89页 |
6.1.1 多元社区的规划建设——人的城镇化 | 第82-84页 |
6.1.2 合理的容量控制——保障生态安全 | 第84-87页 |
6.1.3 和谐的社会关系——保障服务 | 第87-89页 |
6.2 基于生态原则的建设落实 | 第89-95页 |
6.2.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 第89-92页 |
6.2.2 具体项目实施情况——中新E创谷 | 第92-95页 |
6.3 基于产城共融的产业落实 | 第95-98页 |
6.4 区域开发格局的优化 | 第98-101页 |
6.4.1 区域交通衔接 | 第98页 |
6.4.2 与周边区域的共生 | 第98-99页 |
6.4.3 大区域的功能完善 | 第99-10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7页 |
技术标准 | 第103页 |
学术著作 | 第103页 |
学术期刊及会议文献 | 第103-113页 |
学位论文 | 第113-116页 |
其他文献资料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附件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