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条件与模式选择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理论意义第14页
        1.1.2 实践意义第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现有研究评述第18-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0-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2 研究框架第21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1-23页
        1.5.1 研究的创新点第21页
        1.5.2 论文不足之处第21-23页
第二章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第23-31页
    2.1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第23-25页
        2.1.1 地理区位优势第23页
        2.1.2 劳动资源优势第23页
        2.1.3 交通通讯优势第23-24页
        2.1.4 自然资源优势第24页
        2.1.5 经济市场优势第24-25页
    2.2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劣势第25-28页
        2.2.1 农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第25页
        2.2.2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第25-26页
        2.2.3 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第26页
        2.2.4 农业产业贡献率比较低第26-27页
        2.2.5 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27-28页
    2.3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机会第28-29页
        2.3.1 传统农业和居民消费的转型第28页
        2.3.2 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优惠机遇第28-29页
    2.4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威胁第29-31页
        2.4.1 城市化用地的压力第29页
        2.4.2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第29-30页
        2.4.3 周边区域竞争压力第30-31页
第三章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路和定位第31-37页
    3.1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第31-33页
        3.1.1 产业化引领都市农业发展第31页
        3.1.2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31-32页
        3.1.3 大力推广都市农业示范区第32-33页
    3.2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第33-34页
        3.2.1 供给保障第33页
        3.2.2 生态保护第33-34页
        3.2.3 研发示范第34页
        3.2.4 文化创意第34页
        3.2.5 品牌孵化第34页
    3.3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功能定位第34-37页
第四章 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第37-45页
    4.1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条件、模式及借鉴第37-40页
        4.1.1 日本都市农业:注重生产和总体效益第37-38页
        4.1.2 德国都市农业:注重生活及社会功能第38-39页
        4.1.3 荷兰都市农业:以特色创汇型为代表第39页
        4.1.4 新加坡都市农业:注重特色与科技创新第39-40页
    4.2 国内都市农业发展条件、模式及借鉴第40-45页
        4.2.1 北京市都市农业:地带化层次化鲜明、注重生态和科学第40-41页
        4.2.2 上海市都市农业:多功能一体化发展、注重生态和效益第41-42页
        4.2.3 深圳市都市农业:高端与多元化发展、注重科技和创汇第42页
        4.2.4 台湾省都市农业:精细化操作与管理、注重观光和休闲第42-45页
第五章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及策略建议第45-53页
    5.1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第45-48页
        5.1.1 优势农产品导向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第45-46页
        5.1.2 科技导向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第46页
        5.1.3 生态导向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第46-47页
        5.1.4 物流导向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第47-48页
    5.2 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第48-53页
        5.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第48-49页
        5.2.2 培育农业专业人才,实施科技兴农第49页
        5.2.3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研发投入第49-50页
        5.2.4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服务保障第50-52页
        5.2.5 健全质量检测体系,保证产品安全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X公司新三板上市融资案例分析
下一篇:生态文明视域下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