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圣贤高士传赞》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9-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嵇康其人及其著作概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生平丛考 | 第15-19页 |
第二节 著作概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创作背景 | 第21-27页 |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史传及杂传创作的活跃 | 第23-25页 |
第三节 隐逸之风盛行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圣贤高士传赞》研究 | 第27-47页 |
第一节 《圣贤高士传赞》的成书 | 第27-31页 |
一、书名 | 第27-28页 |
二、成书年代考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材料来源及编撰方法 | 第31-43页 |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著录和版本流传 | 第43-47页 |
一、《圣贤高士传赞》著录、流传及散佚情况 | 第43-44页 |
二、《圣贤高士传赞》的辑佚情况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圣贤高士传赞》“高士”研究 | 第47-54页 |
第一节 先秦汉魏时期的“高士”词义考证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之“高士”收录标准及分类 | 第48-51页 |
一、选录标准 | 第49-50页 |
二、“高士”分类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圣贤高士传赞》折射出的嵇康思想 | 第51-54页 |
一、折射出嵇康对隐逸文化的思考与取舍 | 第51-52页 |
二、折射出嵇康对理想君臣关系定位与向往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的比较 | 第54-60页 |
第一节 皇甫谧其人及其《高士传》 | 第54-56页 |
第二节 《圣贤高士传赞》与《高士传》之比较 | 第56-60页 |
第六章 《圣贤高士传赞》的价值分析 | 第60-66页 |
第一节 文学价值 | 第60-64页 |
一、史学向文学过渡 | 第60-61页 |
二、形成高士类志人小说流派 | 第61-63页 |
三、诗文“高士”典故之渊源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史学价值 | 第64-66页 |
一、扩大了史学描述的范围 | 第64页 |
二、保存了一些史料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