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多因素影响的中国分布式能源并网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8页
    1.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8-19页
        1.2.2 实践意义第19-20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0-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20-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1.5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6-42页
    2.1 分布式能源定义及类型第26-33页
        2.1.1 国外对于分布式能源的定义第26-29页
        2.1.2 国内对于分布式能源的定义第29-31页
        2.1.3 分布式能源的类型第31-33页
    2.2 技术研究第33-36页
        2.2.1 储能技术第33-34页
        2.2.2 孤岛效应第34-35页
        2.2.3 系统控制第35-36页
    2.3 系统优化研究第36-37页
        2.3.1 基于遗传算法的目标优化第36-37页
        2.3.2 基于线性规划的目标优化第37页
        2.3.3 基于环境火用的目标优化第37页
    2.4 经济性研究第37-40页
        2.4.1 投资回收期的研究第38页
        2.4.2 电力定价的研究第38-39页
        2.4.3 经济效益的研究第39-40页
    2.5 文献评述第40-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中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模式第42-53页
    3.1 中国分布式能源的政策演变第42-47页
        3.1.1 宏观性鼓励政策第43-44页
        3.1.2 正名后的支持政策第44-45页
        3.1.3 针对性更强的政策第45-47页
    3.2 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阶段划分第47-49页
        3.2.1 初级阶段(1990 年‐2000 年)第47-48页
        3.2.2 实质性实施阶段(2001 年‐2010 年)第48-49页
        3.2.3 转折阶段(2011 年‐)第49页
    3.3 中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模式第49-52页
        3.3.1 独立运行第49-50页
        3.3.2 并网不上网第50页
        3.3.3 并网上网第50-51页
        3.3.4 发电量全部上网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分布式能源并网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3-67页
    4.1 影响因素概述第53-55页
        4.1.1 电网方面的影响因素第53-54页
        4.1.2 政府方面的影响因素第54页
        4.1.3 市场方面的影响因素第54-55页
    4.2 用DEMATEL方法判定因素的重要程度第55-61页
        4.2.1 直接影响矩阵第56-58页
        4.2.2 综合影响矩阵第58-60页
        4.2.3 计算结果分析第60-61页
    4.3 用ISM方法建立影响因素层次模型第61-65页
        4.3.1 邻接矩阵第62页
        4.3.2 可达矩阵第62-63页
        4.3.3 划分因素级别第63-64页
        4.3.4 计算结果分析第64-65页
    4.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基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并网模型构建第67-79页
    5.1 多主体系统理论第67-69页
        5.1.1 基本概念第67-69页
        5.1.2 应用说明第69页
    5.2 并网分析框架第69-71页
        5.2.1 并网主体的交互第69-71页
        5.2.2 系统假设第71页
    5.3 分布式能源主体(DES AGENT)的行为分析第71-75页
        5.3.1 DES AGENT的主体信息第71-72页
        5.3.2 DES AGENT的效用函数第72-74页
        5.3.3 DES AGENT的主体行为第74-75页
    5.4 电网主体(GRID AGENT)的行为分析第75-76页
        5.4.1 GRID AGENT的主体信息第75页
        5.4.2 GRID AGENT的效用函数第75-76页
        5.4.3 GRID AGENT的主体行为第76页
    5.5 模型敏感性分析第76-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基于多主体系统理论的并网策略仿真第79-100页
    6.1 概述第79-84页
        6.1.1 多主体仿真概念第79-80页
        6.1.2 初始参数、仿真流程和仿真工具第80-83页
        6.1.3 并网策略说明第83-84页
    6.2 电价补贴策略第84-90页
        6.2.1 并网不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84-88页
        6.2.2 并网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88-90页
        6.2.3 电价补贴策略仿真结论第90页
    6.3 环境效益策略第90-94页
        6.3.1 并网不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90-92页
        6.3.2 并网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92-94页
        6.3.3 环境效益策略仿真结论第94页
    6.4 规模效益策略第94-98页
        6.4.1 并网不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94-96页
        6.4.2 并网上网模式的策略仿真第96-98页
        6.4.3 规模效益策略仿真结论第98页
    6.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5页
    7.1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00-103页
        7.1.1 主要结论第100-102页
        7.1.2 政策建议第102-103页
    7.2 创新点第103-104页
    7.3 研究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9-120页
附录1分布式能源并网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第120-122页
附录2多主体仿真的部分程序代码第122-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PP项目控制权与现金流权配置问题研究
下一篇:视频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