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高寒地区组合式透光围护结构热过程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能源消费背景第10-11页
        1.1.2 高寒地区气候特征及供暖状况第11-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体系第16-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20页
2 组合式被动太阳能建筑第20-30页
    2.1 被动太阳能采暖第20-21页
    2.2 传统透光围护结构第21-25页
        2.2.1 传统透光围护结构类别第21-23页
        2.2.2 热传递机理第23-25页
        2.2.3 局限性第25页
    2.3 透光可调围护结构第25-29页
        2.3.1 工程背景第25-27页
        2.3.2 透光可调围护结构原理第27-28页
        2.3.3 阶跃性传热第28-29页
        2.3.4 热传递机理第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透光可调围护结构热传递机理研究第30-52页
    3.1 夜间控制策略下的透光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模型第30-36页
        3.1.1 三层玻璃的简化第30-31页
        3.1.2 三层玻璃窗内外表面热阻第31-32页
        3.1.3 三层玻璃窗空气层热阻第32-34页
        3.1.4 外窗内置窗帘后附加热阻第34-35页
        3.1.5 夜间透光围护结构失热量分析计算第35-36页
    3.2 白天控制策略下的透光围护结构动态传热模型第36-39页
        3.2.1 太阳辐射得热模型第36-38页
        3.2.2 阳光幕墙内外表面热阻第38页
        3.2.3 白天透光围护结构得热量计分析计算第38-39页
    3.3 关键参数确定第39-44页
        3.3.1 窗帘与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第40-43页
        3.3.2 阳光幕墙与中空玻璃空气层厚度第43-44页
    3.4 模型应用第44-51页
        3.4.1 夜间控制策略下的模型应用第44-46页
        3.4.2 误差分析第46-49页
        3.4.3 白天控制策略下的模型应用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透光可调围护结构数值模拟与评价体系研究第52-72页
    4.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分析模型确定第52-53页
    4.2 模拟参数设定第53-59页
        4.2.1 建筑围护结构体系第53-58页
        4.2.2 模型参数设定第58-59页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9-68页
        4.3.1 房间温度变化规律第61-64页
        4.3.2 房间热量平衡变化规律第64-68页
    4.4 可调直接受益窗评价体系第68-71页
        4.4.1 可调直接受益窗瞬时效率方程第68-70页
        4.4.2 基于瞬时效率方程的归一化温差第70页
        4.4.3 供暖季有效集热量评价第70-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5 透光可调围护结构项目实测验证第72-88页
    5.1 测试方案第72-76页
        5.1.1 测试地点第72-73页
        5.1.2 测试目的第73页
        5.1.3 测试对象第73页
        5.1.4 测试参数及测点布置第73-74页
        5.1.5 测试内容第74-76页
    5.2 测试结果与讨论第76-86页
        5.2.1 黑球温度与室内温度对比第76-78页
        5.2.2 太阳辐照强度对房间温度变化的影响第78-79页
        5.2.3 房间南北区温度变化规律第79-80页
        5.2.4 同楼层房间温度变化规律第80-82页
        5.2.5 不同楼层房间温度变化规律第82-83页
        5.2.6 开闭透光围护结构下的房间温度变化规律第83-86页
    5.3 测试结论第86-87页
    5.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8-92页
    6.1 结论第88-90页
    6.2 研究主要创新第90页
    6.3 研究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附录第100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0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剪力墙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考虑移动效应的下击暴流风场及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