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3-1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5-46页 |
第一章 线粒体基因组及其研究进展 | 第15-29页 |
1 线粒体及其基因组 | 第15-17页 |
2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2.1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方法 | 第17-22页 |
2.1.1 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取 | 第17-19页 |
2.1.2 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 | 第19-22页 |
2.1.3 线粒体基因的注释与二级结构预测(rRNA、tRNA及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NCR)) | 第22页 |
2.2 动物(Metazoan)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现状及其应用价值 | 第22-29页 |
2.2.1 动物(Metazoan)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完成概况 | 第22-26页 |
2.2.2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应用价值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寄生性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9-46页 |
1 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 第29-38页 |
1.1 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及组成与分布 | 第29-33页 |
1.2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顺序 | 第33-34页 |
1.3 碱基组成与遗传密码使用 | 第34-37页 |
1.4 tRNA和rRNA二级结构 | 第37-38页 |
1.5 AT富含区(控制区) | 第38页 |
2 线粒体公共在线数据库 | 第38-39页 |
3 线粒体基因组在线虫学与线虫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 第39-41页 |
3.1 线虫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 | 第39-40页 |
3.2 线虫分子进化研究 | 第40页 |
3.3 线虫系统发育与群体遗传研究 | 第40-41页 |
4 蛔目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41-44页 |
4.1 蛔目线虫简介 | 第41-42页 |
4.2 蛔目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42页 |
4.3 西氏贝蛔虫、小熊猫贝蛔虫、转移贝蛔虫及浣熊贝蛔虫简介 | 第42-44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4-46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46-95页 |
第三章 西氏贝蛔虫、小熊猫贝蛔虫及转移贝蛔虫线粒体 | 第46-70页 |
摘要 | 第46页 |
1 前言 | 第46-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2.1.1 虫体样品 | 第48页 |
2.1.2 菌种和载体 | 第48-49页 |
2.1.3 酶和试剂 | 第49页 |
2.1.4 引物合成 | 第49页 |
2.1.5 配制溶液 | 第49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0-54页 |
2.2.1 虫体总DNA的提取与验证 | 第50-51页 |
2.2.2 线粒体基因组的PCR扩增 | 第51-52页 |
2.2.3 扩增片段的测序与拼接 | 第52-53页 |
2.2.4 序列分析与基因注释 | 第53-54页 |
2.2.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5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7页 |
3.1 三个贝蛔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 第54-60页 |
3.2 蛋白质编码基因与密码子使用特征 | 第60-63页 |
3.3 转运RNA(tRNA)与核糖体RNA(rRNA)基因 | 第63-65页 |
3.4 非编码区(NCR) | 第65-66页 |
3.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66-67页 |
4 结论 | 第67-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浣熊贝蛔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 | 第70-95页 |
摘要 | 第70页 |
1 前言 | 第70-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2.1.1 虫体样品 | 第72页 |
2.1.2 菌种和载体 | 第72页 |
2.1.3 酶和试剂 | 第72-73页 |
2.1.4 引物合成 | 第73页 |
2.1.5 配制溶液 | 第73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2.2.1 虫体基因组DNA的抽提与验证 | 第73页 |
2.2.2 线粒体基因组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73-75页 |
2.2.3 序列拼接与分析 | 第75页 |
2.2.4 浣熊贝蛔虫物种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75-76页 |
2.2.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7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3页 |
3.1 浣熊贝蛔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的特征 | 第76-80页 |
3.2 碱基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80-86页 |
3.3 蛔目线虫mtDNAs的变异性与保守性分析 | 第86-90页 |
3.4 浣熊贝蛔虫特异性引物预测 | 第90-92页 |
3.5 系统进化 | 第92-93页 |
4 结论 | 第93-94页 |
ABSTRACT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6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附录 | 第108-115页 |
附录A | 第108-109页 |
附录B tRNA二级结构 | 第109-113页 |
附录C 线粒体基因组PCR扩增电泳图总汇 | 第113-115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