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嘉荫沿江地区晚白垩世地层 | 第11-21页 |
1.1 地层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永安村组 | 第12-13页 |
1.1.2 太平林场组 | 第13页 |
1.1.3 渔亮子组 | 第13-14页 |
1.1.4 富饶组 | 第14-15页 |
1.2 地层时代 | 第15-17页 |
1.3 关于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 第17-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嘉荫沿江地区晚白垩世植物群 | 第23-27页 |
3.1 植物群组成 | 第23-24页 |
3.2 植物群性质 | 第24页 |
3.3 植物组合特征 | 第24-27页 |
3.3.1 永安村组植物组合(Parataxodium-Quereuxia 组合) | 第24-25页 |
3.3.2 太平林场组植物组合(Trochodendroides-“Pistia”-Arthollia 组合)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古环境 | 第27-38页 |
4.1 古环境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1.1 形态学方法 | 第27-28页 |
4.1.2 分类学方法 | 第28页 |
4.2 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古环境分析 | 第28-31页 |
4.2.1 银杏类反映的古环境 | 第29页 |
4.2.2 松柏类反映的古环境 | 第29-31页 |
4.3 古环境重建 | 第31页 |
4.4 古大气CO_2重建 | 第31-35页 |
4.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4.4.2 根据银杏类进行的古大气CO_2浓度估算 | 第34-35页 |
4.5 早期被子植物反映的古环境特征 | 第35-38页 |
第五章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银杏属 | 第38-46页 |
5.1 银杏属概述 | 第38页 |
5.2 银杏属的一个新种 | 第38-42页 |
5.3 古环境及古生态指征 | 第42-46页 |
第六章 中国东北晚中生代被子植物主要发展阶段 | 第46-52页 |
6.1 中国东北早期被子植物发展阶段 | 第46-48页 |
6.2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被子植物 | 第48-49页 |
6.3 关于晚白垩世的水生被子植物 | 第49-52页 |
第七章 中国东北白垩纪—第三纪之交的地质事件 | 第52-56页 |
7.1 几种关于K-T事件起因的假说 | 第52-54页 |
7.1.1 “撞击说” | 第52-53页 |
7.1.2 火山说 | 第53-54页 |
7.2 相关古植物问题 | 第54-56页 |
第八章 系统描述 | 第5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98页 |
图版说明 | 第98-117页 |
英文部分 | 第117-211页 |
Preface | 第120-122页 |
Chapter 1 Upper Cretaceous Stratigraphy of Jiayin, Heilongjiang | 第122-132页 |
1.1 General Stratigraphy | 第123-127页 |
1.1.1 Yong’ancun Formation | 第123-124页 |
1.1.2 Taipinglinchang Formation | 第124-125页 |
1.1.3 Yuliangzi Formation | 第125-126页 |
1.1.4 Furao Formation | 第126-127页 |
1.2 Geological age | 第127-129页 |
1.3 Isotopic dating | 第129-132页 |
Chapter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32-134页 |
Chapter 3 Floristic compostion | 第134-138页 |
3.1 Characteristics of Jiayin Flora | 第135-136页 |
3.2 Floristic assemblage | 第136-138页 |
3.2.1 Yong’ancun Assemblage (Parataxodium-Quereuxia) | 第136页 |
3.2.2 Taipinglinchang Assemblage (Metasequoia-Trochodendroides-“Pistia”) | 第136-138页 |
Chapter 4 Late Cretaceous environment in Jiayin of Heilongjiang | 第138-148页 |
4.1 On the method for study of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 第138-140页 |
4.1.1 Morphologic method | 第139-140页 |
4.1.2 Taxonomic approach | 第140页 |
4.2 Late Cretaceous environment in Jiayin | 第140-142页 |
4.2.1 Ginkgoales | 第141页 |
4.2.2 Conifers | 第141-142页 |
4.3 Paleo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 第142-143页 |
4.4 An atmospheric CO2 reconstruction during mid-late Late Cretaceous | 第143-145页 |
4.4.1 Material and methods | 第144-145页 |
4.4.2 Paleo-CO2 estimation | 第145页 |
4.5 Evironmental characters implied by early angiosperms of Northeast China | 第145-148页 |
Chapter 5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Ginkgo | 第148-154页 |
5.1 General introdution to Ginkgo | 第148-149页 |
5.2 A new species of Ginkgo | 第149-150页 |
5.3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ecological marks | 第150-154页 |
Chapter 6 Main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Angiosperms in Northeast China inYounger Mesozoic | 第154-160页 |
6.1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early angiosperms from NE China | 第154-157页 |
6.2 Late Cretaceous angiosperms from Jiayin of Heilongjiang | 第157页 |
6.3 Late Cretaceous aquatic angiosperm | 第157-160页 |
Chapter 7 On Cretaceous-Tertiary Interval of NE China | 第160-164页 |
7.1 On some hypotheses | 第160-162页 |
7.1.1 Extraterrestrial impact | 第161-162页 |
7.1.2 Volcanism | 第162页 |
7.2 Paleobotanical questions | 第162-164页 |
Chapter 8 Systematics | 第164-180页 |
Acknowledgements | 第180-184页 |
References | 第184-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