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1 螺旋藻及其形态学与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1 概述 | 第17-18页 |
1.2 螺旋藻形态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 螺旋藻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诱变研究 | 第20-22页 |
1.3.2 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22-23页 |
1.3.3 内源质粒研究 | 第23-24页 |
1.3.4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4-25页 |
2 蓝藻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2.1 概述 | 第25-28页 |
2.2 蓝藻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3 分子遗传学研究有关的方法技术 | 第30-34页 |
3.1 标记基因 | 第30-31页 |
3.2 DNA分子标记 | 第31-34页 |
3.2.1 RFLP标记 | 第32页 |
3.2.2 RAPD标记 | 第32-33页 |
3.2.3 TRS标记 | 第33页 |
3.2.4 AFLP标记 | 第33-34页 |
3.2.5 SNPs标记 | 第34页 |
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螺旋藻种质形态及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36-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2 试剂 | 第37页 |
1.3 培养条件 | 第37页 |
1.4 形态的观察与统计方法 | 第37页 |
1.5 DNA提取材料的预处理 | 第37页 |
1.6 DNA的提取 | 第37-40页 |
1.7 DNA质量检测 | 第40页 |
1.8 PCR扩增及反应物的检测 | 第40-41页 |
1.9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2.1 螺旋藻的形态学研究 | 第41-43页 |
2.2 螺旋藻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 第43-54页 |
2.2.1 高质量螺旋藻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43-47页 |
2.2.2 RAPD分子标记对螺旋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47-54页 |
3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螺旋藻抗性标记的研究 | 第55-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1.1 藻种 | 第55页 |
1.2 抗生素的配制 | 第55页 |
1.3 培养条件 | 第55-56页 |
1.4 生物量的测定 | 第56页 |
1.5 相对抑制率及半抑制浓度的计算 | 第5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2.1 5种抗生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6-61页 |
2.1.1 氯霉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2.1.2 青霉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2.1.3 卡那霉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2.1.4 洁霉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8-60页 |
2.1.5 链霉素对10株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60-61页 |
2.2 10株钝顶螺旋藻对5种抗生素的抗性研究 | 第61-65页 |
2.3 螺旋藻的抗性标记差异与种质形态变异的关系分析 | 第65-66页 |
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养殖环境下变直螺旋藻回复正常形态的发现及形态变异相关蛋白的研究 | 第67-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1.1 藻种 | 第67页 |
1.2 蛋白质电泳所用生化试剂 | 第67-68页 |
1.3 方法 | 第68-70页 |
1.3.1 不同形态藻丝体的毛细管显微分离法 | 第68页 |
1.3.2 培养条件及形态的观察与统计方法 | 第68页 |
1.3.3 生长速率及完整细胞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68页 |
1.3.4 蛋白质提取 | 第68-69页 |
1.3.5 凝胶制备 | 第69-70页 |
1.3.6 点样及电泳 | 第70页 |
1.3.7 染色和脱色 | 第7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2.1 养殖环境下变直藻丝体回复正常形态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70-72页 |
2.2 Sp-M、Sp-M(L)与Sp-M(L-H)藻丝体的蛋白电泳分析 | 第72-78页 |
2.2.1 蛋白质梯度电泳方法的建立 | 第72-75页 |
2.2.2 蛋白质提取方法的建立 | 第75-76页 |
2.2.3 Sp-M、Sp-M(L)、Sp-M(L-H)的形态相关蛋白分析 | 第76-78页 |
3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转座子调控螺旋藻形态重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79-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4页 |
1.1 藻种 | 第79页 |
1.2 试剂 | 第79页 |
1.3 方法 | 第79-84页 |
1.3.1 DNA提取、浓度及纯度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79页 |
1.3.2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79-80页 |
1.3.3 UnevenPCR引物设计合成 | 第80页 |
1.3.4 UnevenPCR方法的建立 | 第80-83页 |
1.3.4.1 半套式引物有效性的验证 | 第81页 |
1.3.4.2 随机引物退火温度梯度扩增 | 第81页 |
1.3.4.3 随机引物浓度梯度扩增 | 第81页 |
1.3.4.4 半套式引物退火温度梯度扩增 | 第81页 |
1.3.4.5 半套式引物浓度梯度扩增 | 第81-82页 |
1.3.4.6 半套式引物组合的有效性及随机引物筛选试验 | 第82-83页 |
1.3.5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83页 |
1.3.6 连接 | 第83页 |
1.3.7 转化与筛选及质粒DNA的分离及纯化 | 第83页 |
1.3.8 检测 | 第83页 |
1.3.9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83页 |
1.3.10 转座子在基因组上的定位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9页 |
2.1 unevenPCR方法的建立 | 第84-90页 |
2.1.1 引物的有效性分析 | 第84页 |
2.1.2 退火温度对随机引物及半套式引物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84-86页 |
2.1.3 浓度对随机引物及半套式引物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86-88页 |
2.1.4 半套式引物组合对unevenPCR的影响及随机引物筛选 | 第88-90页 |
2.2 UnevenPCR产物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90-94页 |
2.3 Sp-M(L)及Sp-M(L-H)的uneven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94-99页 |
3 小结 | 第99-1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