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老芒麦落粒机理初探及新种质创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5页
        1.2.1 植物落粒性研究进展第12-21页
            1.2.1.1 植物器官脱落的解剖学基础第12-14页
            1.2.1.2 植物器官脱落的生理基础第14-17页
            1.2.1.3 植物器官脱落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第17-20页
            1.2.1.4 禾本科牧草落粒性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2 老芒麦育种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2.1 种质资源研究第21-23页
            1.2.2.2 农艺性状改良与新品种选育第23-25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5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1.1 老芒麦低落粒种质的筛选与评价第25页
            1.4.1.2 老芒麦落粒组织学及生化机理研究第25-26页
            1.4.1.3 老芒麦新种质创制第26页
        1.4.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老芒麦低落粒种质的筛选与评价第27-4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2.1.1 材料第27-28页
        2.1.2 试验地概况第28页
        2.1.3 试验设计及测定方法第28页
        2.1.4 老芒麦落粒率的测定第28页
        2.1.5 数据处理第28-29页
        2.1.6 老芒麦综合性状评价方法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40页
        2.2.1 落粒田间观测与低落粒种质筛选第29-31页
        2.2.2 老芒麦落粒动态分析第31-32页
        2.2.3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田间表现与变异分析第32-33页
        2.2.4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3-35页
        2.2.5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35-37页
        2.2.6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第37-40页
            2.2.6.1 聚类分析第37-38页
            2.2.6.2 隶属函数分析第38-40页
    2.3 讨论第40-42页
        2.3.1 种质单株之间落粒率差异第40页
        2.3.2 老芒麦落粒动态与种子收获时期的关系第40页
        2.3.3 测定老芒麦落粒率的方法第40-42页
第三章 老芒麦落粒组织学及生化机理研究第42-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3.1.1 老芒麦落粒性测定第42页
        3.1.2 老芒麦小花梗和籽粒柄离区的解剖结构观察第42-43页
        3.1.3 老芒麦离区发育的生化分析第4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3-51页
        3.2.1 老芒麦落粒性动态变化第43-45页
        3.2.2 老芒麦离区结构的组织学分析第45-46页
        3.2.3 老芒麦离区发育的生理生化分析第46-51页
    3.3 讨论第51-53页
        3.3.1 离区组织学和酶活性差异第51-52页
        3.3.2 木质素沉积与落粒第52-53页
第四章 老芒麦新种质创制第53-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4.1.1 材料第53-54页
        4.1.2 DNA提取和PCR扩增第54页
        4.1.3 数据分析第5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4.2.1 EST-SSR分子标记的通用性第54-55页
        4.2.2 杂种鉴定第55-56页
        4.2.3 F1和亲本群体的遗传关系及EST-SSR多态性第56-59页
    4.3 讨论第59-61页
        4.3.1 EST-SSR标记在老芒麦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第59-60页
        4.3.2 老芒麦杂种群体与遗传多样性第60页
        4.3.3 EST-SSR分子标记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页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1-62页
    5.3 展望第62-63页
        5.3.1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62页
        5.3.2 展望第62-63页
            5.3.2.1 低落粒、优质老芒麦新品种的培育第62页
            5.3.2.2 老芒麦落粒机理研究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D打印β-TCP骨组织工程支架负载异烟肼、利福平/PLGA缓释微球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小家电交互设计研究--以养生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