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7页 |
1.1 极性有机物稀溶液的分离技术 | 第11-12页 |
1.2 络合萃取 | 第12-13页 |
1.3 络合萃取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 酸性有机物的络合萃取 | 第13-14页 |
1.3.2 碱性有机物的络合萃取 | 第14-15页 |
1.3.3 两性有机物的络合萃取 | 第15页 |
1.4 氨基酸分离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 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3.1 实验试剂的预处理 | 第28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3.3 L-缬氨酸、L-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3.4 萃取动力学的研究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络合萃取L-缬氨酸、L-丙氨酸、甘氨酸稀溶液平衡特性的研究 | 第37-59页 |
3.1 络合萃取L-缬氨酸稀溶液平衡特性的研究 | 第37-44页 |
3.1.1 萃取剂的确定 | 第38-40页 |
3.1.2 pH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萃取剂浓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4 稀释剂种类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42页 |
3.1.5 溶质浓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 络合萃取L-丙氨酸稀溶液平衡特性的研究 | 第44-50页 |
3.2.1 萃取剂的确定 | 第44-46页 |
3.2.2 pH值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3 稀释剂对分配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4 萃取剂浓度对分配比的影响 | 第48页 |
3.2.5 溶质浓度对分配比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 络合萃取甘氨酸稀溶液平衡特性的研究 | 第50-56页 |
3.3.1 萃取剂的选择 | 第51-52页 |
3.3.2 pH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3 稀释剂种类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53-55页 |
3.3.4 D2EHPA浓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55页 |
3.3.5 溶质浓度对萃取平衡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四章 络合萃取机理的研究 | 第59-71页 |
4.1 络合萃取模型的建立 | 第59-62页 |
4.1.1 物理萃取模型 | 第59页 |
4.1.2 络合萃取模型 | 第59-61页 |
4.1.3 模型拟合结果 | 第61-62页 |
4.2 D2EHPA络合萃取红外的分析 | 第62-70页 |
4.2.1 D2EHPA络合萃取L-缬氨酸的红外分析 | 第62-65页 |
4.2.2 D2EHPA络合萃取L-丙氨酸的机理研究 | 第65-67页 |
4.2.3 D2EHPA络合萃取L-甘氨酸机理的研究 | 第67-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氨基酸电性参数和疏水性参数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 | 第71-77页 |
5.1 电性参数的影响 | 第71-74页 |
5.2 疏水性参数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反萃取的初步研究 | 第77-81页 |
6.1 反萃剂的选择 | 第77页 |
6.2 反萃剂浓度对反萃取效果的影响 | 第77-79页 |
6.3 反萃取温度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 第79页 |
6.4 反萃取时间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6.5 反萃取相比对反萃效果的影响 | 第8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