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预期结果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2.1 研究对象及患者准备 | 第17-18页 |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页 |
2.1.2 患者检查前的准备 | 第17-18页 |
2.2 仪器准备及患者扫描体位 | 第18页 |
2.2.1 MR检查仪器及所选线圈类型 | 第18页 |
2.2.2 患者体位及线圈置放 | 第18页 |
2.3 MRI扫描 | 第18-20页 |
2.3.1 MRI常规平扫 | 第18-19页 |
2.3.2 甲状腺MRI DWI扫描检查 | 第19页 |
2.3.3 甲状腺MRI动态增强、常规增强扫描 | 第19-20页 |
2.4 临床数据及图像分析 | 第20-22页 |
2.4.1 甲状腺结节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分析 | 第20页 |
2.4.2 甲状腺结节病灶大小的测量 | 第20-21页 |
2.4.3 甲状腺结节ADC值的测量 | 第21页 |
2.4.4 病灶边界的观察 | 第21页 |
2.4.5 DCE-MRI序列图像分析 | 第21-22页 |
2.4.6 NCE-MRI、DCE-MRI及CE-MRI对甲状腺结节分析的联合应用 | 第22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3.结果 | 第23-39页 |
3.1 甲状腺结节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 第23-24页 |
3.2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分析 | 第24-25页 |
3.3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分析 | 第25-32页 |
3.3.1 b值为 300 s/mm2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分析 | 第25-26页 |
3.3.2 b值为 500 s/mm2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分析 | 第26-30页 |
3.3.3 b值为 800 s/mm2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分析 | 第30-31页 |
3.3.4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平均ADC值比较 | 第31-32页 |
3.4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边界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3.4.1 常规MRI T2WI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边界分析 | 第33页 |
3.4.2 DCE-MRI及常规CE-MRI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边界分析 | 第33-34页 |
3.5 DCE-MRI单一参数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 第34-37页 |
3.5.1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Ipre | 第34-35页 |
3.5.2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Ipeak | 第35页 |
3.5.3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I180 | 第35页 |
3.5.4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Tpeak | 第35页 |
3.5.5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IR% | 第35-37页 |
3.5.6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WR% | 第37页 |
3.6 联合应用多参数NCE-MRI、DCE-MRI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 | 第37-39页 |
3.6.1 联合应用多参数NCE-MRI、DCE-MRI时,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差异 | 第37-39页 |
3.6.2 单用、联合应用多参数NCE-MRI及DCE-MRI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差异。 | 第39页 |
4.讨论 | 第39-45页 |
5.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综述: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 第49-70页 |
背景介绍 | 第49-52页 |
甲状腺的组织发生、解剖及功能 | 第49-50页 |
甲状腺病变概述 | 第50-52页 |
甲状腺结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现状、进展 | 第52-63页 |
超声 | 第52-54页 |
CT | 第54-56页 |
PET/CT | 第56-58页 |
传统的常规MRI | 第58-59页 |
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DWI/ADC) | 第59-60页 |
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 | 第60-61页 |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 | 第61-62页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1: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