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论文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第15-16页
        1.4.1 重难点第15页
        1.4.2 创新点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第16-2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20页
        2.1.1 贫困的概念第16页
        2.1.2 贫困线的划定第16-17页
        2.1.3 农村贫困人口的内涵第17-18页
        2.1.4 社会救助的含义第18-19页
        2.1.5 农村社会救助的界定第19-20页
    2.2 相关理论支撑第20-26页
        2.2.1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第20-21页
        2.2.2 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第21-22页
        2.2.3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理论第22-23页
        2.2.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第23-26页
3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运行情况调查第26-40页
    3.1 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概况第26-27页
        3.1.1 绥化市北林区概况第26页
        3.1.2 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第26-27页
    3.2 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基本情况调查第27-33页
        3.2.1 调查样本选取及调查数据来源第27页
        3.2.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第27-28页
        3.2.3 访谈综述: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开展情况第28-29页
        3.2.4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第29-33页
    3.3 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取得的成效第33-37页
        3.3.1 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第33-34页
        3.3.2 救助体系逐渐完善第34页
        3.3.3 各专项社会救助成绩显著第34-37页
    3.4 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第37-40页
        3.4.1 救助资金短缺第37-38页
        3.4.2 救助理念落后第38-39页
        3.4.3 救助管理机制不健全第39页
        3.4.4 救助法律体系不完善第39-40页
4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0-48页
    4.1 救助资金统筹分配不科学第40-41页
        4.1.1 筹资渠道单一第40页
        4.1.2 资金分配不合理第40-41页
    4.2 救助氛围存在消极因素第41-43页
        4.2.1 教育救助意识薄弱第41页
        4.2.2 就业救助不全面第41-42页
        4.2.3 忽视受救助者心理变化第42页
        4.2.4 传统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第42-43页
    4.3 救助政策落实缺乏力度第43-44页
        4.3.1 政府间权责划分不合理第43页
        4.3.2 救助对象划分关系化第43页
        4.3.3 救助对象公示“程序化”第43-44页
        4.3.4 监督系统不健全第44页
    4.4 救助法制体系存在漏洞第44-48页
        4.4.1 立法体系不健全第44-45页
        4.4.2 法律执行不严格第45页
        4.4.3 法律宣传不到位第45-48页
5 完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村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的对策第48-60页
    5.1 完善财政体系,注重救助资金统筹分配第48-50页
        5.1.1 加大财政投入,克服融资瓶颈第48-49页
        5.1.2 缩小城乡差距,完善资金分配第49-50页
    5.2 更新救助理念,创造良好救助环境第50-54页
        5.2.1 重视教育工作,提高受救助者文化水平第50-51页
        5.2.2 开展公共服务,增加就业岗位第51页
        5.2.3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再塑受救助者阳光心态第51-52页
        5.2.4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受救助者自主发展第52-54页
    5.3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实现救助公正第54-56页
        5.3.1 划分政府职责,提高救助工作效率第54页
        5.3.2 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管理体系第54-55页
        5.3.3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打破救助“程序化”第55页
        5.3.4 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救助公正化第55-56页
    5.4 健全地方特色法规条例,实现救助法制化第56-60页
        5.4.1 设立详尽地方性法规条例,完善法律体系第56-57页
        5.4.2 强化法律执行人员责任感,提高法律执行力第57-58页
        5.4.3 重视普法宣传,提高相关救助人员守法意识第58-60页
6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A 访谈提纲第66-68页
附录B 调查问卷第68-72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协参与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克拉玛依市抗癌协会为例
下一篇:吐鲁番市各镇(街道)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