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液压蓄能器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第9-12页 |
1.2.1 液压蓄能器的类型 | 第10-11页 |
1.2.2 液压蓄能器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3 液压蓄能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液压蓄能器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液压蓄能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4 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的简述 | 第17-18页 |
1.4.1 快速锻造液压机组介绍 | 第17-18页 |
1.4.2 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特点以及主要构成 | 第18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2章 液压蓄能器及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21-32页 |
2.1 气囊式蓄能器和活塞式蓄能器数学模型建立 | 第21-28页 |
2.1.1 气囊式蓄能器数学模型 | 第21-26页 |
2.1.2 活塞式蓄能器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2.2 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 第28-31页 |
2.2.1 比例阀的流量方程 | 第29-30页 |
2.2.2 回程缸的流量连续性方程 | 第30-31页 |
2.2.3 回程缸和活动横梁的力平衡方程 | 第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含蓄能器的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仿真分析 | 第32-46页 |
3.1 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仿真模型 | 第33-35页 |
3.1.1 蓄能器压力的确定 | 第33-34页 |
3.1.2 主泵装置仿真模型 | 第34页 |
3.1.3 辅助泵装置仿真模型 | 第34-35页 |
3.1.4 回程缸带主机活动横梁装置仿真模型 | 第35页 |
3.2 含气囊式蓄能器的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35-38页 |
3.2.1 气囊式蓄能器选用 | 第35-37页 |
3.2.2 气囊式蓄能器回程系统仿真模型 | 第37页 |
3.2.3 气囊式蓄能器仿真模型 | 第37-38页 |
3.3 含活塞式蓄能器的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38-40页 |
3.3.1 活塞式蓄能器选用 | 第38-39页 |
3.3.2 活塞式蓄能器仿真模型 | 第39-40页 |
3.4 气囊式蓄能器和活塞式蓄能器回程系统仿真 | 第40-42页 |
3.4.1 气囊式蓄能器和活塞式蓄能器对锻造频次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气囊式蓄能器和活塞式蓄能器对回程缸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1页 |
3.4.3 气囊式蓄能器和活塞式蓄能器对回程缸进口流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活塞式蓄能器对回程系统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1 不同充气压力下,活塞式蓄能器对回程系统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2 不同蓄能器容积下,活塞式蓄能器对回程系统的影响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含蓄能器的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试验研究 | 第46-55页 |
4.1 10MN快锻液压机组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实验介绍 | 第46-49页 |
4.1.1 10MN快锻液压机组液压系统构成及简述 | 第46-48页 |
4.1.2 10MN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48页 |
4.1.3 10MN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参数选择 | 第48-49页 |
4.2 10MN快锻液压机组实时控制调试采集系统 | 第49-53页 |
4.3 蓄能器主要参数对快锻液压机组回程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分析 | 第53-54页 |
4.3.1 不同初始充气压力对回程系统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2 不同蓄能器容积对回程系统的影响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一)总结 | 第55页 |
(二)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