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湾特长隧道岩溶区段涌水量预测与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3-16页 |
第2章 隧址区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2.1 自然地理和气象水文 | 第16-18页 |
2.2 区域地质 | 第18-20页 |
2.2.1 区域地层岩性 | 第18页 |
2.2.2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8页 |
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 第18-20页 |
第3章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2页 |
3.1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3.2 地层岩性 | 第20-24页 |
3.2.1 第四系堆积层 | 第22页 |
3.2.2 三叠系下统(T) | 第22-23页 |
3.2.3 二叠系上统(P2) | 第23页 |
3.2.4 二叠系下统(P1) | 第23-24页 |
3.2.5 志留系中下统(S_(1+2)) | 第24页 |
3.3 地质构造 | 第24-27页 |
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3.4.1 地表水 | 第27页 |
3.4.2 地下水类型 | 第27-28页 |
3.5 隧道岩土体工程特征 | 第28-30页 |
3.5.1 隧道岩体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3.5.2 隧道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30页 |
3.6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 第30-32页 |
3.6.1 岩溶 | 第30-31页 |
3.6.2 偏压 | 第31页 |
3.6.3 煤层瓦斯 | 第31页 |
3.6.4 石膏 | 第31-32页 |
第4章 隧址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32-43页 |
4.1 岩溶形态及分布特征 | 第32-35页 |
4.1.1 裸露型岩溶形态及分布 | 第32-34页 |
4.1.2 埋藏型岩溶形态及分布 | 第34-35页 |
4.2 岩溶发育规律 | 第35-38页 |
4.2.1 岩溶发育的呈层性 | 第35-36页 |
4.2.2 岩溶发育的顺层性 | 第36页 |
4.2.3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 第36页 |
4.2.4 岩溶发育的向深性 | 第36-38页 |
4.2.5 岩溶发育的垂向分带性 | 第38页 |
4.3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38-41页 |
4.4 隧址区岩溶强度划分 | 第41-43页 |
4.4.1 划分原则 | 第41页 |
4.4.2 岩溶强度划分(按岩性段) | 第41-42页 |
4.4.3 岩溶强度垂直分带(按地下水垂向分带) | 第42页 |
4.4.4 隧道通过地段岩溶发育强度预测 | 第42-43页 |
第5章 隧址区水文地质特征 | 第43-51页 |
5.1 岩组含水、富水性划分 | 第43-46页 |
5.1.1 隔水层(相对隔水层) | 第45页 |
5.1.2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 第45页 |
5.1.3 基岩裂隙含水岩组 | 第45-46页 |
5.1.4 岩溶含水岩组 | 第46页 |
5.2 岩溶水的分带性 | 第46-48页 |
5.2.1 岩溶水动力垂向分带 | 第46-47页 |
5.2.2 岩溶水动力水平分带 | 第47-48页 |
5.3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 第48-49页 |
5.4 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 第49页 |
5.5 地下水质类型及侵蚀性 | 第49-50页 |
5.6 岩溶水的宏观分析 | 第50-51页 |
第6章 涌水量预测方法及涌水量计算 | 第51-60页 |
6.1 涌水预测方法 | 第51页 |
6.2 隧道涌水专家评判系统 | 第51-53页 |
6.3 涌水量计算 | 第53-56页 |
6.3.1 大气降水渗入量法 | 第53页 |
6.3.2 地下水径流模数法 | 第53-54页 |
6.3.3 地下水疏干静水量概算法 | 第54-55页 |
6.3.4 泉流量汇总法 | 第55页 |
6.3.5 地下水动力学法 | 第55-56页 |
6.4 隧道涌水量预测与评价 | 第56-57页 |
6.5 隧道涌水对工程、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 第57-58页 |
6.5.1 基岩裂隙水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 第57-58页 |
6.5.2 岩溶及岩溶地下水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 第58页 |
6.6 隧道涌水的预防措施 | 第58-59页 |
6.7 隧道贯通后的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