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协商民主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理论 | 第16-19页 |
1.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基本内涵与功能定位 | 第16-17页 |
2.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 | 第17-19页 |
(二)协商民主理论 | 第19-21页 |
1. 协商民主的理论界定 | 第19-20页 |
2. 我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 | 第20-21页 |
(三)协商民主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契合 | 第21-25页 |
1. 协商的民主本质切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 | 第21-23页 |
2. 区域化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协商民主提供发展平台 | 第23页 |
3. “开放式党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协商民主互助互益 | 第23-25页 |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协商民主的相关要素分析 | 第25-35页 |
(一)基层服务型建设中协商民主的环境要素 | 第25-30页 |
1. 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的政治环境 | 第25-26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环境 | 第26-27页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协商素养生成的文化环境 | 第27-28页 |
4. 日趋成熟理性的公民社会环境 | 第28-29页 |
5. 价值诉求多元增长的生态环境 | 第29-30页 |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协商民主的组成要素 | 第30-35页 |
1. 协商主体 | 第30-31页 |
2. 协商客体 | 第31页 |
3. 协商场域 | 第31-32页 |
4. 协商程序 | 第32页 |
5. 协商方式 | 第32-33页 |
6. 协商原则 | 第33页 |
7. 协商结果 | 第33-35页 |
三、协商民主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地区实践——以遵义市为例 | 第35-68页 |
(一)关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协商民主的样本分析 | 第35-61页 |
1. 受访样本概述 | 第36-37页 |
2. 受访样本对遵义地区服务型党建工作的认知分析 | 第37-42页 |
3. 受访样本对遵义地区协商民主实践的认知分析 | 第42-44页 |
4. 受访样本对遵义地区基层服务型党建中协商民主的认知分析 | 第44-48页 |
5. 协商民主对基层服务型党建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61页 |
(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协商民主的主要做法 | 第61-63页 |
1. 构建协商工作平台,实现服务网络化 | 第61页 |
2. 创新协商工作方式,实现服务人本化 | 第61-62页 |
3. 完善协商管理机制,实现服务规范化 | 第62页 |
4. 拓展协商应用功能,实现服务精细化 | 第62-63页 |
5.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实现服务效能化 | 第63页 |
(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协商民主的成效 | 第63-65页 |
1. 创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的有效载体 | 第63-64页 |
2. 激发了基层党员和群众的主体作用 | 第64页 |
3. 带动了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 | 第64页 |
4. 提升了民心和基层党组织形象 | 第64-65页 |
(四)协商民主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 第65-68页 |
1. 协商主体作用受限 | 第65-66页 |
2. 协商过程形式化 | 第66页 |
3. 协商结果效力缺失 | 第66-67页 |
4. 协商的环境民主淡化 | 第67-68页 |
四、协商民主: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 | 第68-78页 |
(一)以协商民主理论为基础构建服务型党建理念 | 第68-70页 |
1. 坚持公共利益的导向践行党的服务宗旨 | 第68页 |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树立民主共享观念 | 第68-69页 |
3. 坚持开放理性的原则引导党员群众主体意识 | 第69-70页 |
(二)巩固协商民主的多样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 第70-71页 |
1. 优化协商主题多样性,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要求 | 第70页 |
2. 优化协商形式多样性,促进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 第70-71页 |
3. 优化协商主体多样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第71页 |
(三)加强协商民主的广泛发展,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地位 | 第71-73页 |
1. 拓宽协商民主领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 第71-72页 |
2. 坚持协商民主的长效性,争取基层群众的广泛满意 | 第72-73页 |
(四)完善协商民主的制度发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 | 第73-75页 |
1. 规范协商参与,引导党内民主秩序 | 第73页 |
2. 规范协商主体,提高民主实现程度 | 第73-74页 |
3. 规范协商程序,保障民主的合法性 | 第74-75页 |
(五)以民主协商效应优化“六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环境 | 第75-78页 |
1. 提高党员干部从政能力,打造服务型人才环境 | 第75-76页 |
2. 以协商要素为着力点,优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物质环境 | 第76页 |
3. 加强基层公民社会建设,形成群众满意的服务型社会环境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1页 |
附录 1: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协商民主开展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85-88页 |
附录 2: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协商民主影响因素调查表 | 第88-90页 |
附录 3: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和参加科研项目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