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IPv6协议 | 第13-22页 |
2.1 IPv6地址种类 | 第13-16页 |
2.1.1 单播地址 | 第13-15页 |
2.1.2 组播地址 | 第15-16页 |
2.1.3 任播地址 | 第16页 |
2.2 IPv6报文格式 | 第16-18页 |
2.3 IPv6优势 | 第18-19页 |
2.4 IPv6过渡技术 | 第19-21页 |
2.4.1 双栈技术 | 第19-20页 |
2.4.2 隧道技术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IPv6地址自动配置 | 第22-40页 |
3.1 邻居发现协议 | 第22-28页 |
3.1.1 五种基本邻居发现协议报文 | 第22-25页 |
3.1.2 NDP基本过程 | 第25-26页 |
3.1.3 地址解析过程 | 第26-27页 |
3.1.4 邻居不可达检测 | 第27-28页 |
3.1.5 地址重复检测 | 第28页 |
3.2 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 第28-34页 |
3.2.1 DHCPv6简介 | 第28-30页 |
3.2.2 DHCPv6消息格式 | 第30-31页 |
3.2.3 DHCPv6消息类型 | 第31-32页 |
3.2.4 DHCPv6相对于DHCP的修改和扩展 | 第32-34页 |
3.3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 第34-38页 |
3.3.1 SLAAC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3.3.2 IPv6地址的四个状态 | 第35-36页 |
3.3.3 链路本地地址生成过程 | 第36页 |
3.3.4 SLAAC过程 | 第36-38页 |
3.4 DHCPv6和SLAAC的联系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接口ID生成方式 | 第40-50页 |
4.1 EUI-64编码方式 | 第40页 |
4.2 随机编码方式 | 第40-42页 |
4.3 加密编码方式 | 第42-44页 |
4.4 稳定编码方式 | 第44-45页 |
4.5 四种接口ID的选择 | 第45-48页 |
4.5.1 智能家居 | 第45-47页 |
4.5.2 智能医疗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应对地址变化的解决方案 | 第50-57页 |
5.1 地址变化引起的问题 | 第50-51页 |
5.2 现有方案以及不足 | 第51页 |
5.3 方案描述 | 第51-55页 |
5.3.1 节点作为Server端的处理 | 第52-53页 |
5.3.2 节点作为Client端的处理 | 第53-55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7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改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