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当前网络安全形势 | 第10-11页 |
1.1.1 黑客的攻击 | 第10页 |
1.1.2 网络自身的缺陷 | 第10-11页 |
1.1.3 软件中的漏洞(后门) | 第11页 |
1.1.4 企业网络内部威胁 | 第11页 |
1.1.5 安全管理欠缺 | 第11页 |
1.2 网络安全概述 | 第11-14页 |
1.2.1 网络安全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网络安全实现的基本目标 | 第12页 |
1.2.3 网络安全模型 | 第12-14页 |
1.3 入侵检测是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必要手段 | 第14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入侵检测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2.1 入侵检测通用模型(CIDF) | 第16-17页 |
2.2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 第17-19页 |
2.2.1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 第17-18页 |
2.2.2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 第18-19页 |
2.3 主要入侵检测技术 | 第19-25页 |
2.3.1 异常检测 | 第19-21页 |
2.3.2 误用检测 | 第21-22页 |
2.3.3 状态转移法 | 第22-23页 |
2.3.4 其它的检测技术 | 第23-25页 |
第3章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体系结构 | 第25-30页 |
3.1 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25-26页 |
3.1.1 实时性要求 | 第25页 |
3.1.2 可扩展性要求 | 第25页 |
3.1.3 适应性要求 | 第25页 |
3.1.4 安全性与可用性要求 | 第25-26页 |
3.1.5 有效性要求 | 第26页 |
3.2 系统概述 | 第26-27页 |
3.3 系统部署 | 第27-30页 |
第4章 控制台和响应子系统 | 第30-38页 |
4.1 入侵检测引擎管理 | 第30-32页 |
4.1.1 入侵检测引擎部署 | 第30-31页 |
4.1.2 入侵检测引擎管理 | 第31页 |
4.1.3 规则库维护 | 第31-32页 |
4.2 网络安全状况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2.1 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 | 第32-33页 |
4.2.2 列表显示实现 | 第33页 |
4.3 实时报警列表显示、跟踪 | 第33-34页 |
4.4 报告生成 | 第34页 |
4.4.1 事件检测报告 | 第34页 |
4.4.2 周、月总结报告 | 第34页 |
4.5 误报警管理 | 第34-35页 |
4.6 响应系统 | 第35-38页 |
4.6.1 响应策略 | 第35页 |
4.6.2 常用响应技术 | 第35-38页 |
第5章 入侵检测引擎和存储子系统 | 第38-49页 |
5.1 网络入侵检测引擎 | 第38-46页 |
5.1.1 基本情况 | 第38页 |
5.1.2 主要特点 | 第38-39页 |
5.1.3 系统组成 | 第39-40页 |
5.1.4 模块结构 | 第40-41页 |
5.1.5 入侵检测流程 | 第41-42页 |
5.1.6 检测规则 | 第42-44页 |
5.1.7 安装配置 | 第44-46页 |
5.2 存储系统 | 第46-49页 |
5.2.1 MySQL数据库概述 | 第46-47页 |
5.2.2 建立配置数据库输出 | 第47-49页 |
第6章 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49-51页 |
6.1 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 第49页 |
6.2 应用层入侵检测 | 第49页 |
6.3 智能的入侵检测 | 第49页 |
6.4 入侵检测的评测办法 | 第49-50页 |
6.5 入侵检测系统的互操作性,特别是基于XML的信息交换机制 | 第50页 |
6.6 入侵检测系统的响应能力,特别是与路由器及防火墙的整合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