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1.1 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2.2 参阅文献的主要监管理念 | 第8-10页 |
第二章 银行监管理论概述 | 第10-14页 |
2.1 银行监管的定义及内容 | 第10页 |
2.2 金融监管的重要意义 | 第10-12页 |
2.3 银行监管的具体目标 | 第12-13页 |
2.4 银监会监督管理的目标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银行监管理论的概述 | 第14-21页 |
3.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宗旨和框架 | 第14页 |
3.2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概述 | 第14-15页 |
3.3 新资本协议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完善 | 第15-16页 |
3.4 内部控制及借鉴意义 | 第16页 |
3.5 存款保险制度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3.6 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现实理由 | 第17-18页 |
3.7 美国存款保险对建立我国存款保险的借鉴意义 | 第18-19页 |
3.8 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 第19页 |
3.9 我国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发展 | 第21-25页 |
4.1 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及其演变过程 | 第21页 |
4.2 央行与银监会的关系 | 第21页 |
4.3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 第21-22页 |
4.4 金融业经营状况及与之对应的监管方式 | 第22-23页 |
4.5 我国银行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4.5.1 分业监管逐渐的不适应性 | 第23-24页 |
4.5.2 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监管效率不高 | 第24-25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银行业经营及监管的状况 | 第25-37页 |
5.1 | 第25页 |
5.1.1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5.1.2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面的主要困难 | 第25页 |
5.2 | 第25-26页 |
5.2.1 黑龙江金融业发展的历史 | 第25-26页 |
5.2.2 银行业目前发展的状况 | 第26页 |
5.3 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32页 |
5.3.1 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的稳定性较差 | 第26-27页 |
5.3.2 金融资源尚未实现优化配置,信贷资金滞后于经济增长 | 第27页 |
5.3.3 贷款低速增长之后经济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5.3.4 金融资产质量仍然欠佳,资金周转速度缓慢 | 第28-29页 |
5.3.5 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第29页 |
5.3.6 操作风险突出,案件形势严峻 | 第29-30页 |
5.3.7 银行业己发案件的成因分析 | 第30-32页 |
5.3.8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犹存,城乡“两社”风险较大 | 第32页 |
5.4 黑龙江银行业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7页 |
5.4.1 监管力量薄弱。一是监管人员相对较少 | 第32-33页 |
5.4.2 非现场监管的真实性、全面性和信息化问题 | 第33-34页 |
5.4.3 现场监管缺乏针对性 | 第34-35页 |
5.4.4 现场检查涉及的法律滞后 | 第35页 |
5.4.5 监管合力没有形成 | 第35-36页 |
5.4.6 银行业监管的角色错位 | 第36-37页 |
第六章 提高黑龙江省银行业有效监管的措施及建议 | 第37-43页 |
6.1 加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 第37页 |
6.2 加强授信业务的管理,促进商业银行的有效发展 | 第37页 |
6.3 标本兼治,建立案件防范长效机制 | 第37-38页 |
6.4 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 | 第38页 |
6.5 尽快建立监管信息系统 | 第38-39页 |
6.6 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 | 第39页 |
6.7 加强监管合作,提升监管合力 | 第39页 |
6.8 建立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监管队伍 | 第39页 |
6.9 积极促进省银监局和地方政府的合作 | 第39-40页 |
6.10 尽快建立国家性的和地方性的存款保险机构 | 第40页 |
6.11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 | 第40-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