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安徽会道门的勃兴 | 第14-29页 |
第一节 勃兴缘由 | 第14-21页 |
一 政局的动荡不安与社会控制的弱化 | 第14-15页 |
二 自然灾害的频发和民众“入道避劫”的心理 | 第15-19页 |
三 教育的极端落后与迷信思想的盛行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勃兴概况 | 第21-29页 |
一 会道门的传播、分布及特点 | 第21-26页 |
二 天门道和大刀会透视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建国前夕的安徽会道门与乡村社会 | 第29-43页 |
第一节 会道门日常活动与安徽乡村社会 | 第29-34页 |
一 会道门的社会功能 | 第29-31页 |
二 会道门对乡村社会的危害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国民党的扶植利用和会道门性质的蜕变 | 第34-38页 |
一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会道门政策的转变 | 第34-36页 |
二 安徽会道门性质的蜕变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会道门的彻底反动与匪化 | 第38-43页 |
一 制造谣言、蛊惑人心 | 第38-39页 |
二 组织暴动、妄图变天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安徽会道门的取缔与乡村社会秩序的重建 | 第43-63页 |
第一节 建国前后中共对会道门政策的演变 | 第43-48页 |
一 团结和稳住 | 第43-44页 |
二 解散并取缔 | 第44-46页 |
三 从把会道门头子列为反革命分子到全面取缔会道门运动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平息会道门暴乱 | 第48-53页 |
一 对暴乱前的会道门进行积极侦察和政治瓦解 | 第48-50页 |
二 对暴乱后的会道门进行坚决镇压 | 第50-51页 |
三 镇压后的善后处理和宣传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取缔安徽会道门运动 | 第53-63页 |
一 取缔会道门的策略、方式与步骤 | 第54-60页 |
二 全面取缔运动的成效与不足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乡村社会的重构与安徽会道门的渐趋消亡 | 第63-75页 |
第一节 国家权力的扩张 | 第63-67页 |
一 国家政权的下移和地方控制的加强 | 第63-65页 |
二 土地改革的推行和乡村权威的转换 | 第65-67页 |
第二节 乡村社会组织的革新 | 第67-70页 |
一 群众组织——农民协会 | 第67-68页 |
二 经济组织——互助组、合作社 | 第68-70页 |
第三节 乡村社会信仰的重塑 | 第70-75页 |
一 农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第70-73页 |
二 迷信思想的破除和领袖崇拜的形成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9页 |
参考资料 | 第79-84页 |
后记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