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中国首次公开发行:制度变迁与现状 | 第18-39页 |
2.1 中国 IPO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变迁 | 第18-22页 |
2.2 中国 IPO股票发行方式变迁 | 第22-26页 |
2.3 中国 IPO股票发售定价方式变迁 | 第26-34页 |
2.3.1 IPO股票发售定价方式基本含义与类型 | 第26-29页 |
2.3.2 IPO股票发售定价方式的国际趋势与中国演变 | 第29-34页 |
2.4 中国股票 IPO价格形成的特殊性 | 第34-39页 |
第3章 股票 IPO价格形成及短期价格调整研究:文献综述 | 第39-54页 |
3.1 股票 IPO短期抑价现象及其理论研究 | 第39-50页 |
3.1.1 股票 IPO抑价研究:国外文献 | 第41-48页 |
3.1.2 股票 IPO抑价研究:国内文献 | 第48-50页 |
3.2 IPO股票上市后价格调整研究 | 第50-52页 |
3.3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评价 | 第52-54页 |
第4章 中国 IPO股票发行价格形成阶段实证研究 | 第54-94页 |
4.1 变量选择 | 第56-59页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9-64页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64-83页 |
4.3.1 IPO股票市场总体统计分析 | 第64-67页 |
4.3.2 主要变量统计分析 | 第67-73页 |
4.3.3 回归分析 | 第73-83页 |
4.4 IPO股票发行价格确定:案例分析 | 第83-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中国IPO股票上市后首日价格形成阶段实证研究 | 第94-106页 |
5.1 变量选取 | 第94-98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98页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5.3.1 描述性统计 | 第98-101页 |
5.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6章 中国IPO股票上市后短期价格调整阶段实证研究 | 第106-112页 |
6.1 市场收益率检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6.2 数据选择 | 第108页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6.3.1 IPO股票上市后短期价格波动 | 第108-109页 |
6.3.2 IPO股票上市后短期价格调整 | 第109-11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7章 非流通股全流通: IPO定价无法回避的问题 | 第112-131页 |
7.1 中国非流通股问题与IPO定价 | 第112-114页 |
7.2 中国非流通股问题基本情况 | 第114-117页 |
7.2.1 基本背景 | 第114-116页 |
7.2.2 股权分置改革 | 第116-117页 |
7.3 中国非流通股存在的消极影响 | 第117-121页 |
7.3.1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7.3.2 股票市场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7.4 中国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基本问题 | 第121-126页 |
7.4.1 非流通股全流通对流通股补偿问题 | 第121-122页 |
7.4.2 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原则 | 第122-123页 |
7.4.3 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的市场化方法 | 第123-124页 |
7.4.4 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方案 | 第124-126页 |
7.5 中国非流通股全流通定价:补偿对价模型 | 第126-131页 |
7.5.1 模型基本设定 | 第126-127页 |
7.5.2 测算对价的参数选择 | 第127-128页 |
7.5.3 案例分析 | 第128-131页 |
第8章 本文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1-135页 |
8.1 本文基本研究结论 | 第131-132页 |
8.2 本文的创新 | 第132-133页 |
8.3 本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33-135页 |
附录 | 第135-148页 |
附表一 | 第135-136页 |
附表二 | 第136-146页 |
附表三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0页 |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