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1 CO_2概述 | 第9-13页 |
1.1.1 CO_2的分离与捕集方法 | 第10-12页 |
1.1.2 CO_2的储存方法 | 第12页 |
1.1.3 CO_2的转化利用 | 第12-13页 |
1.2 CO_2的电化学还原 | 第13-21页 |
1.2.1 CO_2电还原概述 | 第13-14页 |
1.2.2 CO_2电还原机理 | 第14-17页 |
1.2.3 CO_2电还原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1.3 CO_2在金属电极上电还原制HCOOH | 第21-23页 |
1.3.1 水溶剂中CO_2电还原制HCOOH | 第21-22页 |
1.3.2 非水溶剂中CO_2的电还原 | 第22-23页 |
1.4 电沉积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2 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2.3 电极的物理表征 | 第26页 |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 | 第26页 |
2.3.2 X-射线衍射仪 | 第26页 |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4.1 CV测试简介 | 第27页 |
2.4.2 控制电位电解库仑法 | 第27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5.1 CO_2的电还原过程 | 第28-29页 |
2.5.2 产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铜电极和3D-铜电极上电还原CO_2制甲酸 | 第30-44页 |
3.1 铜电极上电还原CO_2制甲酸的研究 | 第30-34页 |
3.1.1 铜电极的预处理 | 第30页 |
3.1.2 铜电极的SEM和XRD表征 | 第30-31页 |
3.1.3 铜电极电还原条件的考察 | 第31-33页 |
3.1.4 长时间电还原反应 | 第33-34页 |
3.2 3D-铜电极上电还原CO_2制甲酸的研究 | 第34-36页 |
3.2.1 3D-铜电极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2 3D-铜电极的SEM和XRD表征 | 第35页 |
3.2.3 3D-铜电极电还原条件的考察 | 第35-36页 |
3.3 铜电极和3D-铜电极的比较 | 第36-42页 |
3.3.1 电还原CO_2制甲酸的性能比较 | 第36-38页 |
3.3.2 铜电极和3D-铜电极的活性面积及电化学性能比较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3D-铅电极上电还原CO_2制甲酸的研究 | 第44-53页 |
4.1 3D-铅电极的制备 | 第44页 |
4.2 3D-铅电极的表征 | 第44-49页 |
4.2.1 3D-铅电极的SEM表征 | 第45页 |
4.2.2 3D-铅电极的XRD表征 | 第45页 |
4.2.3 3D-铅电极的CV测试 | 第45-49页 |
4.3 CO_2电还原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49页 |
4.4 CO_2的1小时电还原反应 | 第49-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3D-铅电极失活的原因分析 | 第53-63页 |
5.1 电极的SEM表征 | 第53-59页 |
5.2 电极的XRD测试 | 第59-60页 |
5.3 电极的CV测试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