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第6-7页 |
一、 目的犯理论的嬗变 | 第7-14页 |
(一) 大陆法系目的犯理论的演进 | 第7-10页 |
(二) 我国目的犯理论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三) 中外目的犯理论之比较 | 第12-14页 |
二、 目的犯概念论析 | 第14-23页 |
(一) 目的犯的概念 | 第14-16页 |
(二) 目的犯之“目的”的内涵 | 第16-23页 |
三、 目的犯的构成要件 | 第23-25页 |
(一) 主、客观要件完全相符的构成要件 | 第23页 |
(二) 主、客观要件不相符的构成要件 | 第23-24页 |
(三) 目的犯的两种基础形态 | 第24-25页 |
四、 目的犯的基本分类 | 第25-38页 |
(一) 显性目的犯 | 第25页 |
(二) 隐性目的犯 | 第25-38页 |
五、 目的犯停止形态疑难问题研析 | 第38-44页 |
(一) 目的犯既遂形态两种情形的辨识 | 第38-40页 |
(二) 目的犯未遂形态之“着手”与未完成的判断 | 第40-41页 |
(三) 目的犯预备形态中预备行为的认定 | 第41-42页 |
(四) 目的犯中止形态时空性条件之辨析 | 第42-44页 |
结 语 | 第44-45页 |
注 释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50-53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53页 |
后 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