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碳水化合物、糖论文

壶瓶枣肉中多糖的精制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红枣的概况第17-20页
        1.1.1 红枣的营养成分第17页
        1.1.2 红枣的药用价值第17-18页
        1.1.3 红枣的开发利用第18-20页
    1.2 红枣多糖的研究现状第20-30页
        1.2.1 红枣多糖的提取第20-25页
        1.2.2 红枣多糖的分离纯化第25-26页
        1.2.3 红枣多糖的生物活性第26-28页
        1.2.4 红枣多糖的结构研究第28-29页
        1.2.5 红枣多糖的改性第29页
        1.2.6 红枣多糖的干燥第29-30页
    1.3 立题背景与意义第30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工艺路线第31-32页
        1.5.1 研究的创新点第31-32页
        1.5.2 研究的工艺路线第32页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第32-33页
第二章 减压内部沸腾法提取壶瓶枣多糖第33-53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3-35页
        2.2.1 实验原料第33页
        2.2.2 试剂第33-34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2.3 实验方法第35-40页
        2.3.1 壶瓶枣干燥预处理第35-36页
        2.3.2 含水量及色差的测量方法第36页
        2.3.3 壶瓶枣中水溶性成分的提取第36页
        2.3.4 水溶性成分含量的测定第36-39页
        2.3.5 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第39-40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0-51页
        2.4.1 不同干燥方式对枣粉含水量的影响第40-41页
        2.4.2 不同干燥方式对枣粉色差的影响第41-42页
        2.4.3 不同干燥方式对枣粉水溶性成分的影响第42-43页
        2.4.4 不同干燥方式枣粉的粒度与微观形态分析第43-44页
        2.4.5 单因素实验结果第44-49页
        2.4.6 提取工艺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第49-51页
        2.4.7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第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壶瓶枣多糖的脱色及脱蛋白工艺研究第53-70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4-55页
        3.2.1 实验原料第54页
        3.2.2 试剂第54-55页
        3.2.3 仪器与设备第55页
    3.3 实验方法第55-58页
        3.3.1 壶瓶枣多糖溶液脱色率的测量方法第55-56页
        3.3.2 壶瓶枣多糖溶液脱蛋白率的测量方法第56页
        3.3.3 壶瓶枣多糖溶液多糖保留率的测量方法第56-57页
        3.3.4 壶瓶枣多糖溶液的脱色方法第57-58页
        3.3.5 壶瓶枣多糖溶液的脱蛋白方法第58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3.4.1 脱色材料的筛选结果第58-60页
        3.4.2 D900型大孔吸附树脂脱色脱蛋白的单因素实验结果第60-62页
        3.4.3 D900型大孔吸附树脂脱色脱蛋白工艺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第62-66页
        3.4.4 脱蛋白材料的筛选结果第66页
        3.4.5 Na Cl脱蛋白的单因素实验结果第66-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壶瓶枣多糖的纯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第70-90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0-72页
        4.2.1 实验原料第70页
        4.2.2 试剂第70-71页
        4.2.3 仪器与设备第71-72页
    4.3 实验方法第72-76页
        4.3.1 多糖浓度的测量方法第72页
        4.3.2 蛋白质浓度的测量方法第72-73页
        4.3.3 抗氧化活性的分析方法第73-74页
        4.3.4 壶瓶枣多糖的分级纯化第74-75页
        4.3.5 壶瓶枣多糖纯度及分子量测定第75页
        4.3.6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第75页
        4.3.7 单糖组成分析方法第75-7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76-89页
        4.4.1 壶瓶枣多糖的D900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纯化第76-77页
        4.4.2 壶瓶枣多糖的DEAE-纤维素-52层析柱分级纯化第77-79页
        4.4.3 DEAE-纤维素-52层析柱纯化后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第79-81页
        4.4.4 壶瓶枣多糖的Sepharose Cl-6B凝胶柱分级纯化第81-82页
        4.4.5 ZJP-2b和ZJP-5a的抗氧化活性第82-85页
        4.4.6 ZJP-2b和ZJP-5a的纯度及分子量鉴定第85-86页
        4.4.7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第86-87页
        4.4.8 单糖组成分析结果第87-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超声波雾化干燥壶瓶枣多糖的研究第90-103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0-91页
        5.2.1 实验原料第90页
        5.2.2 试剂第90-91页
        5.2.3 仪器与设备第91页
    5.3 实验方法第91-95页
        5.3.1 超声波雾化干燥第91-93页
        5.3.2 二流体雾化干燥第93页
        5.3.3 真空冷冻干燥第93-94页
        5.3.4 含水量的测量方法第94页
        5.3.5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第94页
        5.3.6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量方法第94页
        5.3.7 单糖组成分析方法第94-95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95-102页
        5.4.1 超声波雾化干燥工艺的优化第95-97页
        5.4.2 验证实验第97-98页
        5.4.3 不同干燥方法的比较第98-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3-106页
    6.1 结论第103-104页
    6.2 展望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9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LA-g-GMA的制备及其对PLA/木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感染Lonsdalea quercina的欧美杨树皮组织中细菌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