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1.1.1 金融脱媒的起源 | 第15-16页 |
1.1.2 金融脱媒在发达国家中的发展 | 第16-17页 |
1.1.3 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 | 第17-19页 |
1.1.4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2-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 研究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第27-59页 |
2.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27-44页 |
2.1.1 国外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27-35页 |
2.1.2 国内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 第35-44页 |
2.2 自组织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的适用性分析 | 第44-54页 |
2.2.1 自组织理论的内涵 | 第44-45页 |
2.2.2 自组织系统形成的条件 | 第45-48页 |
2.2.3 自组织表现形式 | 第48-49页 |
2.2.4 自组织理论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 | 第49-51页 |
2.2.5 自组织理论较其他金融脱媒理论的优势 | 第51-54页 |
2.3 演化博弈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 第54-59页 |
2.3.1 演化博弈理论的内涵 | 第54-55页 |
2.3.2 演化博弈的基本分析结构 | 第55-56页 |
2.3.3 演化博弈理论的应用 | 第56-57页 |
2.3.4 演化博弈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 第57-59页 |
第3章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59-94页 |
3.1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的演化机理 | 第59-92页 |
3.1.1 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前提 | 第59-75页 |
3.1.2 系统内外部波动是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诱因 | 第75-81页 |
3.1.3 分化和环境选择是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道路 | 第81-89页 |
3.1.4 竞争和协同是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 | 第89-92页 |
3.2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的演化特性 | 第92-94页 |
3.2.1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 第92页 |
3.2.2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互动性和联通性 | 第92-94页 |
第4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冲击的实证分析 | 第94-107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设计 | 第94-97页 |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方法的引入 | 第94-95页 |
4.1.2 脉冲响应函数(IRF)的引入 | 第95-96页 |
4.1.3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 第96页 |
4.1.4 向量自回归模型最大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96-97页 |
4.2 实证分析指标及数据说明 | 第97页 |
4.3 VAR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97-106页 |
4.3.1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冲击的实证分析 | 第98-102页 |
4.3.2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冲击的实证分析 | 第102-106页 |
4.4 实证分析结论 | 第106-107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07-116页 |
5.1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107-109页 |
5.1.1 演化博弈模型的选择 | 第107-108页 |
5.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108-109页 |
5.2 演化博弈模型动态分析 | 第109-113页 |
5.2.1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109-111页 |
5.2.2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演化博弈分析结论 | 第111-113页 |
5.3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演化博弈分析启示 | 第113-116页 |
5.3.1 利用各自初始的比较优势进行合作 | 第113-114页 |
5.3.2 压缩监管套利空间 | 第114-116页 |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方向及策略安排 | 第116-146页 |
6.1 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的转型思路 | 第116-122页 |
6.1.1 由单一资产管理向多元资产管理转型 | 第116-118页 |
6.1.2 由被动负债管理向主动负债管理转型 | 第118-120页 |
6.1.3 由实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型 | 第120-121页 |
6.1.4 由粗放式风险管理向精细化风险管理转型 | 第121-122页 |
6.2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策略安排 | 第122-146页 |
6.2.1 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主动性 | 第122-129页 |
6.2.2 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进程 | 第129-132页 |
6.2.3 树立商业银行业务互联网化思维 | 第132-137页 |
6.2.4 建立传统与创新业务协调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 | 第137-146页 |
第7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146-148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146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5页 |
后记 | 第155-157页 |
个人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