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 概述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见危不救行为的界定 | 第11-15页 |
| 1. 我国学者对于见危不救的认定 | 第11-13页 |
| 2. 见危不救与见义勇为 | 第13-14页 |
| 3. 我国学者对于见危不救行为应否入刑的观点 | 第14-15页 |
| 二、 增设见危不救罪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24页 |
| (一) 见危不救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 第15-16页 |
| (二) 特殊的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化的必要性 | 第16-18页 |
| (三) 见危不救行为的法律化 | 第18-21页 |
| 1. 见危不救的道德标准 | 第18-19页 |
| 2. 从刑法的谦抑性看见危不救行为作为犯罪处理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 (四) 社会生活的需求 | 第21-23页 |
| (五)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三、 增设见危不救罪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30页 |
| (一) 增设见危不救罪不违反刑法的公正性原则 | 第24页 |
| (二) 国内外立法经验:见危不救罪的可行性实践证明及立法借鉴 | 第24-27页 |
| 1. 国外立法 | 第24-26页 |
| 2. 我国古代立法 | 第26-27页 |
| 3. 小结 | 第27页 |
| (三) 司法难题不应当成为增设见危不救罪的障碍 | 第27-28页 |
| (四) 刑事立法的社会本位观:增设见危不救罪的思想基础 | 第28页 |
| (五)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四、 见危不救罪的成罪条件及具体设计 | 第30-37页 |
| (一) 成罪条件 | 第30-34页 |
| 1. 主体条件 | 第30-31页 |
| 2. 主观条件 | 第31-32页 |
| 3. 客体条件 | 第32-33页 |
| 4. 客观条件 | 第33-34页 |
| (二) 法定刑设计 | 第34-35页 |
| (三) 法条设计 | 第35-37页 |
| 五、 增设见危不救罪的预期问题 | 第37-40页 |
| (一) 见危而救致人额外损害如何处理 | 第37页 |
| (二) 救助过程中终止救助的处理 | 第37-38页 |
| (三) 救助后受诬告的处理 | 第38页 |
| (四) 道德不能过度依靠法律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