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含故障的齿轮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齿轮系统故障信号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考虑精确齿廓线的直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19-35页 |
2.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 | 第19-22页 |
2.1.1 ISO 公式草案 | 第19-20页 |
2.1.2 有限元法 | 第20页 |
2.1.3 回归近似法 | 第20-21页 |
2.1.4 理论计算法 | 第21-22页 |
2.2 完整齿形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22-30页 |
2.2.1 考虑加工过程的精确齿廓线参数方程 | 第22-24页 |
2.2.2 赫兹接触与基体弹性变形刚度计算 | 第24-26页 |
2.2.3 径向压缩、弯曲、剪切刚度计算 | 第26-28页 |
2.2.4 相关角度参数计算 | 第28-29页 |
2.2.5 单齿与双齿啮合刚度计算 | 第29-30页 |
2.3 完整齿形时变啮合刚度数值分析 | 第30-34页 |
2.3.1 单齿刚度分析 | 第30-32页 |
2.3.2 综合啮合刚度分析 | 第32-33页 |
2.3.3 各方法综合刚度对比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含齿根裂纹的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第35-49页 |
3.1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啮合刚度理论计算 | 第35-41页 |
3.1.1 齿根裂纹的表达 | 第35-36页 |
3.1.2 含裂纹轮齿啮合刚度计算 | 第36-39页 |
3.1.3 齿根裂纹对刚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啮合刚度有限元计算 | 第41-48页 |
3.2.1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其前处理 | 第42-45页 |
3.2.2 轮齿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45-46页 |
3.2.3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刚度对比 | 第46-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9页 |
4.1 齿轮副振动动力学模型 | 第49-52页 |
4.1.1 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49-50页 |
4.1.2 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50-51页 |
4.1.3 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4.2 动力学模型关键参数的确定 | 第52-58页 |
4.2.1 啮合阻尼 | 第52-54页 |
4.2.2 静态传动误差 | 第54页 |
4.2.3 齿面摩擦 | 第54-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 | 第59-71页 |
5.1 含齿面摩擦的完整齿形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5.1.1 齿面摩擦力 | 第59-60页 |
5.1.2 角速度特性 | 第60-61页 |
5.1.3 齿面摩擦引起径向运动 | 第61页 |
5.2 单齿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 | 第61-66页 |
5.2.1 沿啮合线方向加速度特性 | 第61-64页 |
5.2.2 动态啮合力特性与传动误差特性 | 第64-66页 |
5.2.3 齿面滑动摩擦特性 | 第66页 |
5.3 多齿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 | 第66-70页 |
5.3.1 沿啮合线方向加速度特性 | 第67-68页 |
5.3.2 齿面滑动摩擦特性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