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含故障的齿轮系统相关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齿轮系统故障信号分析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考虑精确齿廓线的直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19-35页
    2.1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第19-22页
        2.1.1 ISO 公式草案第19-20页
        2.1.2 有限元法第20页
        2.1.3 回归近似法第20-21页
        2.1.4 理论计算法第21-22页
    2.2 完整齿形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22-30页
        2.2.1 考虑加工过程的精确齿廓线参数方程第22-24页
        2.2.2 赫兹接触与基体弹性变形刚度计算第24-26页
        2.2.3 径向压缩、弯曲、剪切刚度计算第26-28页
        2.2.4 相关角度参数计算第28-29页
        2.2.5 单齿与双齿啮合刚度计算第29-30页
    2.3 完整齿形时变啮合刚度数值分析第30-34页
        2.3.1 单齿刚度分析第30-32页
        2.3.2 综合啮合刚度分析第32-33页
        2.3.3 各方法综合刚度对比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含齿根裂纹的齿轮副时变啮合刚度计算第35-49页
    3.1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啮合刚度理论计算第35-41页
        3.1.1 齿根裂纹的表达第35-36页
        3.1.2 含裂纹轮齿啮合刚度计算第36-39页
        3.1.3 齿根裂纹对刚度的影响第39-41页
    3.2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啮合刚度有限元计算第41-48页
        3.2.1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其前处理第42-45页
        3.2.2 轮齿接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45-46页
        3.2.3 有限元计算与理论计算刚度对比第46-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齿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49-59页
    4.1 齿轮副振动动力学模型第49-52页
        4.1.1 二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第49-50页
        4.1.2 四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第50-51页
        4.1.3 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第51-52页
    4.2 动力学模型关键参数的确定第52-58页
        4.2.1 啮合阻尼第52-54页
        4.2.2 静态传动误差第54页
        4.2.3 齿面摩擦第54-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含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第59-71页
    5.1 含齿面摩擦的完整齿形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第59-61页
        5.1.1 齿面摩擦力第59-60页
        5.1.2 角速度特性第60-61页
        5.1.3 齿面摩擦引起径向运动第61页
    5.2 单齿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第61-66页
        5.2.1 沿啮合线方向加速度特性第61-64页
        5.2.2 动态啮合力特性与传动误差特性第64-66页
        5.2.3 齿面滑动摩擦特性第66页
    5.3 多齿齿根裂纹缺陷的齿轮副动态特性分析第66-70页
        5.3.1 沿啮合线方向加速度特性第67-68页
        5.3.2 齿面滑动摩擦特性第68-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6.1 全文总结第71页
    6.2 研究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M项目碳交易成本影响因素分析--以呼和浩特西区集中供热CDM项目为例
下一篇:88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