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有机不对称构建恶唑和噻唑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9-28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恶唑及噻唑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研究 | 第10-11页 |
1.3 恶唑酮的有机不对称催化研究 | 第11-23页 |
1.3.1 恶唑酮的动力学拆分 | 第12-15页 |
1.3.2 恶唑酮的Steglich重排反应 | 第15-17页 |
1.3.3 恶唑酮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 | 第17-22页 |
1.3.4 其它的反应 | 第22-23页 |
1.4 噻唑酮在有机不对称催化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利用恶唑酮构建手性α-双取代α,β-二胺氨基酸 | 第28-48页 |
2.1 前言 | 第28页 |
2.2 课题的设计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9-34页 |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2 反应底物的扩展 | 第30-32页 |
2.3.3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32-34页 |
2.3.4 产物的转化 | 第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2.5 实验部分: | 第35-45页 |
2.5.1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2.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5页 |
2.5.3 催化反应步骤 | 第35-36页 |
2.5.4 衍生反应步骤 | 第36页 |
2.5.5 产物结构鉴定 | 第36-45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第三章:具有抗癌活性的噻唑酮类衍生物不对称合成 | 第48-68页 |
3.1 课题的提出 | 第48页 |
3.2 课题的设计 | 第48-49页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9-54页 |
3.3.1 条件优化 | 第49-50页 |
3.3.2 底物范围的拓展 | 第50-52页 |
3.3.3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52-53页 |
3.3.4 生物活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3.4 小结 | 第54页 |
3.5 化学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3.5.1 配体的合成 | 第54页 |
3.5.2 底物的合成 | 第54-55页 |
3.5.3 催化反应的标准步骤 | 第55页 |
3.6 生物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3.6.1 细胞线以及培养条件 | 第55页 |
3.6.2 细胞毒性试验 | 第55页 |
3.6.3 生物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3.7 产物结构鉴定 | 第57-66页 |
3.8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四章:噻唑酮类抗癌先导化合物的手性构建 | 第68-101页 |
4.1 课题的提出 | 第68页 |
4.2 课题的设计 | 第68-69页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9-77页 |
4.3.1 条件优化 | 第69-70页 |
4.3.2 底物范围的扩展 | 第70-72页 |
4.3.3 制备量规模的反应 | 第72-73页 |
4.3.4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定 | 第73-74页 |
4.3.5 反应机理推测 | 第74页 |
4.3.6 产物的衍生 | 第74-75页 |
4.3.7 反应在水相催化的研究 | 第75-76页 |
4.3.8 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76-77页 |
4.4 小结 | 第77-78页 |
4.5 化学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5.1 配体的合成 | 第78页 |
4.5.2 催化反应的标准步骤 | 第78页 |
4.5.3 产物的衍生 | 第78-79页 |
4.5.4 生物实验部分 | 第79页 |
4.6 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79-99页 |
4.7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五章:结论和展望 | 第101-103页 |
5.1 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展望 | 第102-103页 |
附录一:典型化合物谱图 | 第103-119页 |
附录二: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