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风电场并网运行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概述 | 第12-14页 |
1.3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频率/有功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1 风电场对电力系统频率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3.2 风电场并网的有功控制研究 | 第15页 |
1.4 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电压/无功影响的研究 | 第15-18页 |
1.4.1 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15-16页 |
1.4.2 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16-17页 |
1.4.3 风电场并网的无功控制研究 | 第17-18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第2章 风电机组的建模分析 | 第19-33页 |
2.1 风速模型及仿真 | 第19-25页 |
2.1.1 风速形式 | 第19-21页 |
2.1.2 风速建模仿真 | 第21-24页 |
2.1.3 空气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2.2 异步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 第25-29页 |
2.2.1 鼠笼式异步风力发电机 | 第25-26页 |
2.2.2 变桨距控制系统 | 第26-27页 |
2.2.3 双馈感应式异步风力发电机 | 第27-29页 |
2.3 风电场并网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29-31页 |
2.3.1 风力发电机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第29页 |
2.3.2 不同风电机组随机出力对系统电压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含风电机组的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预测控制 | 第33-51页 |
3.1 风电接入电力系统的负荷及备用容量约束建模 | 第34-37页 |
3.1.1 常规的系统负荷及备用容量模型 | 第34-36页 |
3.1.2 考虑风电接入的负荷及备用容量模型 | 第36-37页 |
3.2 AGC控制模型 | 第37-39页 |
3.2.1 AGC介绍 | 第37-38页 |
3.2.2 常规汽轮机组模型 | 第38-39页 |
3.3 含风电场的两区域互联系统的发电预测控制 | 第39-45页 |
3.3.1 含风功率波动的ACE的模型 | 第39-40页 |
3.3.2 两区域互联发电模型 | 第40-43页 |
3.3.3 基于预测控制的区域互联系统发电控制 | 第43-45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45-50页 |
3.4.1 风速变化引起功率的变化仿真分析 | 第45-46页 |
3.4.2 预测控制与PID控制对比仿真 | 第46-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风电机组参与调频的控制策略研究 | 第51-65页 |
4.1 风电渗透率对系统频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风电场参与系统调频的总体设计 | 第52-55页 |
4.2.1 考虑风电场调频的系统总体设计 | 第52页 |
4.2.2 频率控制系策略 | 第52-55页 |
4.3 DFIG有功-频率控制策略 | 第55-58页 |
4.3.1 模式选择控制器设计 | 第55-57页 |
4.3.2 双馈风电机组的有功-频率控制 | 第57-58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58-64页 |
4.4.1 风电机组不参与调频时各机组出力及系统频率的变化 | 第59-61页 |
4.4.2 风电机组单独调频时各机组出力及其系统的频率变化 | 第61-62页 |
4.4.3 机组组合调频各机组出力及系统频率的变化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基于网络化的风电接入的无功优化控制 | 第65-83页 |
5.1 基于网络化的风电并网无功优化概述 | 第65-68页 |
5.1.1 双馈感应风电机组并网方式及无功补偿装置 | 第65-66页 |
5.1.2 网络化控制系统及其在无功优化中的应用 | 第66-68页 |
5.2 基于网络化的风电场并网无功优化模型 | 第68-71页 |
5.2.1 基于网络化的无功控制系统结构分析 | 第68-69页 |
5.2.2 无功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 第69-71页 |
5.3 具有随机处理的无功优化 | 第71-78页 |
5.3.1 去冗-调整矩阵的随机丢包建模 | 第71-73页 |
5.3.2 随机延时状态矩阵建模 | 第73-74页 |
5.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风电并网无功优化 | 第74-78页 |
5.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5.4.1 基于遗传算法的有功网损仿真 | 第78-81页 |
5.4.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网络化的无功优化仿真 | 第81-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3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硕士期间所做工作及所获奖励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