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巷硐群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 第11-12页 |
| 1.2.2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 第12-14页 |
| 1.2.3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 第15-17页 |
| 1.2.5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林南仓深部巷硐群地质环境及巷道变形特征 | 第19-27页 |
| 2.1 林南仓深部巷硐群地质环境 | 第19-23页 |
| 2.1.1 矿井概况 | 第19-20页 |
| 2.1.2 深部区域巷硐群施工状况 | 第20-23页 |
| 2.2 巷道表面收敛变形状况 | 第23-24页 |
| 2.3 拱形支架失稳的主要特征 | 第24-26页 |
| 2.4 研究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林南仓矿深部高应力软岩特性实验研究 | 第27-42页 |
| 3.1 流变性泥质软岩层的微观分析 | 第27-32页 |
| 3.1.1 实验综述 | 第27页 |
| 3.1.2 深部区域围岩微观结构分析 | 第27-32页 |
| 3.2 典型岩样的力学测试 | 第32-40页 |
| 3.2.1 三轴与单轴压缩实验 | 第32-36页 |
| 3.2.2 巴西劈裂实验 | 第36-37页 |
| 3.2.3 压剪实验 | 第37-38页 |
| 3.2.4 水化膨胀实验 | 第38-40页 |
| 3.3 研究小结 | 第40-42页 |
| 第4章 巷硐群开挖理论计算 | 第42-48页 |
| 4.1 原岩应力场分析 | 第42-43页 |
| 4.2 临近巷硐开挖的理论计算 | 第43-47页 |
| 4.3 研究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大断面巷硐群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60页 |
| 5.1 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8-49页 |
| 5.2 交叉点类型与建模 | 第49-50页 |
| 5.3 交叉点类型分析 | 第50-59页 |
| 5.3.1 Ⅰ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第50-53页 |
| 5.3.2 Ⅱ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第53-54页 |
| 5.3.3 Ⅲ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第54-55页 |
| 5.3.4 Ⅳ型交叉点模拟分析 | 第55-59页 |
| 5.4 研究小结 | 第59-60页 |
| 第6章 深井巷硐群支护技术优化与应用 | 第60-76页 |
| 6.1 支护技术选用及设计原则 | 第60-66页 |
| 6.1.1 设计优化与浸水条件改善 | 第61-64页 |
| 6.1.2 支架承载能力强化 | 第64页 |
| 6.1.3 滞后注浆强化 | 第64-65页 |
| 6.1.4 现代矿压观测 | 第65-66页 |
| 6.1.5 小结 | 第66页 |
| 6.2 深井巷硐群支护技术应用 | 第66-76页 |
| 6.2.1 马蹄形浅拱底梁支架 | 第66-70页 |
| 6.2.2 壁后充填与固棚锚杆 | 第70-73页 |
| 6.2.3 双层布筋全断面浇筑 | 第73-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8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