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有机小分子修饰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31页
    1.1 石墨烯的概述第9-16页
        1.1.1 石墨烯的结构第9-10页
        1.1.2 石墨烯的性质第10-12页
        1.1.3 石墨烯的应用第12页
        1.1.4 石墨烯的制备第12-16页
            1.1.4.1 固相法第13页
            1.1.4.2 液相法第13-15页
            1.1.4.3 气相法第15-16页
    1.2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第16-18页
    1.3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第18-24页
        1.3.1 石墨烯材料固载金属纳米粒子第18页
        1.3.2 有机分子官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第18-23页
        1.3.3 有机分子官能化石墨烯材料固载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3-24页
    1.4 功能化石墨烯材料的应用第24-27页
        1.4.1 电化学方面的应用第24-25页
        1.4.2 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第25页
        1.4.3 催化方面的应用第25-26页
        1.4.4 其他方面的应用第26-27页
    1.5 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1.6 C–N偶联反应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1.7 论文选题和研究思路第29-31页
第2章 有机小分子修饰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1-37页
    2.1 引言第31页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1-32页
        2.2.1 化学药品第31-32页
        2.2.2 实验仪器第32页
    2.3 有机小分子修饰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第32-36页
        2.3.1 GO的制备第32页
        2.3.2 RGO的制备第32-33页
        2.3.3 GO–VB_1的制备第33页
        2.3.4 Cu–VB_1–G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3-34页
        2.3.5 A–GO的制备第34-35页
        2.3.6 NH_2–G–NH_2的制备第35页
        2.3.7 CuI/NH_2–G–NH_2的制备第35-36页
    2.4 有机小分子修饰石墨烯材料的表征第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VB_1修饰GO在Knoevenagel和C–N偶联中的应用第37-47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页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37页
        3.2.2 GO–VB_1催化Knoevenagel反应第37页
        3.2.3 Cu–VB_1–G催化C–N偶联反应第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6页
        3.3.1 催化剂表征和分析第38-41页
        3.3.2 GO–VB_1的催化应用第41-43页
        3.3.3 Cu–VB_1–G的催化应用第43-44页
        3.3.4 催化剂GO–VB_1和Cu–VB_1–G的循环性能测试第44-45页
        3.3.5 催化剂循环性能比较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氨基酸修饰氧化石墨烯催化Knoevenagel反应第47-55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实验部分第47页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47页
        4.2.2 A–GO催化Knoevenagel反应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3页
        4.3.1 催化剂表征及分析第47-50页
        4.3.2 催化Knoevenagel反应研究第50-52页
        4.3.3 催化剂循环实验第52-53页
        4.3.4 催化剂活性比较第53页
    4.4 小结第53-55页
第5章 氨基功能化石墨烯作配体促进C–N偶联反应第55-64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实验部分第55页
        5.2.1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55页
        5.2.2 促进C–N偶联反应第5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5.3.1 配体表征与分析第55-60页
        5.3.2 促进C–N偶联反应研究第60-62页
        5.3.3 配体的循环实验和活性比较第62-63页
    5.4 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页
    6.2 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80页
附录第80-96页
致谢第96-98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基乳酸催化转化生成2,3-戊二酮研究
下一篇:杯芳烃型咪唑鎓环蕃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其对核苷酸的识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