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核心概念 | 第15-17页 |
1.2.1 公共服务 | 第16页 |
1.2.2 贸易便利化 | 第16页 |
1.2.3 “单一窗口”内涵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1.1 “单一窗口”与贸易便利化 | 第19页 |
2.1.2 “单一窗口”建设问题 | 第19-20页 |
2.1.3 国内外“单一窗口”的经验 | 第20-21页 |
2.1.4 建设“单一窗口”的启示 | 第21-22页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2.1 “国家单一窗口”的国家间合作 | 第22页 |
2.2.2 “国家单一窗口”的口岸管理属性 | 第22-23页 |
2.3 基础理论 | 第23-25页 |
2.3.1 无缝隙的政府 | 第23-24页 |
2.3.2 政府流程再造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北京“单一窗口”发展概况 | 第25-30页 |
3.1 海关主导时期北京电子口岸运行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3.1.1 海关主导下的北京电子口岸情况 | 第25页 |
3.1.2 海关建设电子口岸具有着优势 | 第25-26页 |
3.1.3 海关主导下的电子口岸发展瓶颈问题 | 第26-28页 |
3.2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单一窗口”建设情况 | 第28-30页 |
3.2.1 主导部门、建设模式的变化 | 第28页 |
3.2.2 由“海关单一窗口”上升到“国家单一窗口” | 第28页 |
3.2.3 不再经现场审核,实现全程无纸化 | 第28-29页 |
3.2.4 以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北京“单一窗口”建设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0-39页 |
4.1 面临的问题 | 第30-32页 |
4.1.1 建设中摸着石头过河 | 第30页 |
4.1.2 遭遇体制机制障碍 | 第30-31页 |
4.1.3 难以完全实现“一站式” | 第31页 |
4.1.4 共享数据数量有限 | 第31-32页 |
4.1.5 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 第32页 |
4.1.6 立项到启动时隔长,外部因素变化大 | 第32页 |
4.2 北京“单一窗口”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 第32-39页 |
4.2.1 先行立法存在困难 | 第32-33页 |
4.2.2 体制机制方面的不顺畅 | 第33-34页 |
4.2.3 信息化基础、部门利益影响一站式建设 | 第34-35页 |
4.2.4 数据信息共享难、要求高 | 第35-37页 |
4.2.5 政企难于协同 | 第37-38页 |
4.2.6 信息化建设相关政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单一窗口”建设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5.1 “单一窗口”的模式分类 | 第39-41页 |
5.1.1 按“单一窗口”的典型模式分类 | 第39页 |
5.1.2 按“单一窗口”的发展进程分类 | 第39-41页 |
5.2 国内“单一窗口”建设的典型做法 | 第41页 |
5.2.1 上海“单一窗口”建设做法 | 第41页 |
5.2.2 厦门“单一窗口”建设做法 | 第41页 |
5.3 对北京“单一窗口”建设的借鉴作用 | 第41-43页 |
5.3.1 选择合适的“单一窗口”模式至关重要 | 第41-42页 |
5.3.2 要加强“单一窗口”的领导 | 第42页 |
5.3.3 “单一窗口”建设要循序渐进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提升北京“单一窗口”建设水平的建议 | 第43-49页 |
6.1 加强北京“单一窗口”的立法保障 | 第43页 |
6.1.1 立法要保证及时性 | 第43页 |
6.1.2 要实现法规制度动态修订 | 第43页 |
6.1.3 为“单一窗口”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第43页 |
6.2 理顺北京“单一窗口”的建设机制 | 第43-45页 |
6.2.1 建立中央从上到下成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执行委员会 | 第43-44页 |
6.2.2 明确“单一窗口”折子任务 | 第44页 |
6.2.3 建立北京“单一窗口”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6.2.4 制定北京“单一窗口”宣传推广机制 | 第45页 |
6.2.5 采用国家支持与市场机制结合的运维模式 | 第45页 |
6.3 解决“单一窗口”的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6.3.1 先易后难,逐步丰富数据内容 | 第45页 |
6.3.2 丰富“单一窗口”数据获取渠道 | 第45-46页 |
6.3.3 深度整合数据资源 | 第46页 |
6.3.4 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和使用制度 | 第46页 |
6.4 确保北京“单一窗口”使用者的地位平等性 | 第46-47页 |
6.4.1 维护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关系 | 第47页 |
6.4.2 重视企业的使用感受 | 第47页 |
6.5 打破政府与商界的隔阂 | 第47-48页 |
6.5.1 改变政府项目形象 | 第47-48页 |
6.5.2 了解企业发展需要 | 第48页 |
6.5.3 建立与企业沟通的渠道 | 第48页 |
6.6 实现数据的国际标准化 | 第48-49页 |
6.6.1 数据处理后实现标准化 | 第48页 |
6.6.2 数据源的标准化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结论 | 第49-50页 |
7.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