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2.1 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车辆荷载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车辆荷载对地下综合管廊隧道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1.5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常规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中车辆荷载的计算理论 | 第21-26页 |
2.1 地下综合管廊计算理论 | 第21-23页 |
2.1.1 地下综合管廊的特点及类别 | 第21页 |
2.1.2 地下综合管廊的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2.1.3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设计计算方法 | 第22-23页 |
2.2 车辆荷载常规计算理论 | 第23-25页 |
2.2.1 车辆荷载模型简化 | 第23-24页 |
2.2.2 车辆荷载常规等效换算方法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中车辆荷载计算理论的改进方法 | 第26-35页 |
3.1 车辆荷载模型选取 | 第26-28页 |
3.1.1 车辆动荷载系数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3.1.2 车辆动荷载系数的选取范围 | 第27页 |
3.1.3 常规车辆荷载模型 | 第27-28页 |
3.2 车辆荷载等效换算改进方法 | 第28-33页 |
3.2.1 等效代换土层厚度法的引入 | 第28页 |
3.2.2 破裂角的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3.2.3 车辆荷载的等效代换计算 | 第30-31页 |
3.2.4 等效代换土层厚度法的改进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车辆荷载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的地层结构法响应分析 | 第35-56页 |
4.1 浅埋圆形隧道变形理论 | 第35页 |
4.2 浅埋圆形隧道破坏类型 | 第35页 |
4.3 盾构隧道施工参数计算理论 | 第35-37页 |
4.4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37-39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37页 |
4.4.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7-39页 |
4.5 计算模型及参数 | 第39-43页 |
4.5.1 基本假设 | 第39页 |
4.5.2 参数的选取 | 第39页 |
4.5.3 计算模型的生成 | 第39-40页 |
4.5.4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40页 |
4.5.5 管廊隧道施工数值模拟步骤 | 第40-41页 |
4.5.6 车辆荷载的施加 | 第41-43页 |
4.6 地下综合管廊隧道的响应分析 | 第43-54页 |
4.6.1 车辆载重的影响分析 | 第47-50页 |
4.6.2 路面不平整度、车速的影响分析 | 第50-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车辆荷载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的荷载结构法响应分析 | 第56-78页 |
5.1 盾构隧道管片环简化模型 | 第56页 |
5.2 盾构隧道受力荷载计算 | 第56-58页 |
5.3 车辆荷载传递的计算理论 | 第58-63页 |
5.4 车辆荷载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隧道的响应分析 | 第63-76页 |
5.4.1 管片错缝、通缝的影响分析 | 第64-71页 |
5.4.2 管廊隧道至机动车道距离和管廊覆土埋深的影响分析 | 第71-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