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隧道地质综合超前预报辅助决策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标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隧道空间瞬变电磁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探地雷达目标识别及属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隧道地质综合预报技术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4 人工智能在隧道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现状第21-22页
        1.2.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2-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性第23-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26-27页
第二章 隧道瞬变电磁法常见金属干扰规律及消除方法研究第27-44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隧道瞬变电磁法概述第27-29页
    2.3 隧道空间常见金属体干扰试验方法及过程第29-32页
        2.3.1 物理模型试验第29-31页
        2.3.2 现场试验第31-32页
    2.4 隧道空间常见金属体干扰规律分析第32-37页
        2.4.1 开挖台车干扰规律第32-35页
        2.4.2 钢拱架干扰规律第35-37页
    2.5 基于电阻极限的金属干扰消除及低阻地质异常体快速方法第37-39页
        2.5.1 理论基础第37页
        2.5.2 快速反演方法第37-39页
    2.6 物理模拟试验结果反演第39-40页
    2.7 现场应用实例第40-43页
        2.7.1 隧道空间常见金属体瞬变电磁响应电阻极限特征第40-41页
        2.7.2 反演实例第41-43页
    2.8 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探地雷达属性提取及典型岩溶不良地质体目标识别技术第44-88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探地雷达信号预处理第44-52页
        3.2.1 试验模型及原始探测结果第44-46页
        3.2.2 信号常规处理第46-47页
        3.2.3 时间增益第47-50页
        3.2.4 探地雷达图像偏移成像第50-52页
    3.3 探地雷达属性分析方法第52-66页
        3.3.1 振幅类属性第52-54页
        3.3.2 三瞬属性第54-57页
        3.3.3 频谱统计类属性第57-62页
        3.3.4 时频分布第62-65页
        3.3.5 基于归一化Manhattan距离的相干性计算第65-66页
    3.4 典型岩溶不良地质GPR探测实例及其属性特征分析第66-78页
        3.4.1 依托工程实例概述第66-67页
        3.4.2 空腔型溶洞雷达图像及属性特征分析第67-70页
        3.4.3 充填型溶洞雷达图像及属性特征分析第70-74页
        3.4.4 破碎带雷达图像及属性特征分析第74-78页
    3.5 特征参数提取第78-82页
        3.5.1 基于广义S变换及子波谱模拟的雷达波吸收衰减参数计算方法第79-81页
        3.5.2 目标识别特征参数定性分析第81-82页
    3.6 基于高斯过程的岩溶不良地质探地雷达目标识别方法第82-87页
        3.6.1 高斯过程二元分类预测方法原理第82-84页
        3.6.2 典型岩溶不良地质类型识别的高斯模型建立第84-85页
        3.6.3 实例分析第85-87页
    3.7 小结第87-88页
第四章 基于CLIPS的隧道宏观地质预报专家系统开发第88-116页
    4.1 引言第88页
    4.2 隧道宏观地质预报专家系统概述第88-90页
    4.3 基本地质条件宏观分析指标体系第90-103页
        4.3.1 断层破碎带宏观预测第91-95页
        4.3.2 富水情况宏观预测第95-99页
        4.3.3 岩溶发育情况宏观预测第99-103页
    4.4 基于CLIPS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与推理机第103-109页
        4.4.1 知识库构建第103-107页
        4.4.2 推理机设计第107-109页
    4.5 应用实例第109-115页
        4.5.1 工程概况第109-111页
        4.5.2 预报结果第111-115页
    4.6 小结第115-116页
第五章 基于证据理论的隧道地质预报多源信息融合方法研究第116-144页
    5.1 引言第116页
    5.2 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D-S证据融合模型第116-122页
        5.2.1 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信息融合基本思想第116-118页
        5.2.2 D-S证据理论概述第118-119页
        5.2.3 融合模型基本结构第119-120页
        5.2.4 具体实现步骤第120-122页
    5.3 证据体基本概率赋值方法第122-127页
        5.3.1 基本方法第122-123页
        5.3.2 基于证据源修正的改进方法第123-125页
        5.3.3 常用预报方法预测指标分析第125-127页
    5.4 工程应用实例第127-143页
        5.4.1 概况第127-128页
        5.4.2 宏观地质预报第128-133页
        5.4.3 现场综合物探及其解译结果第133-138页
        5.4.4 基于证据合成的综合预报第138-141页
        5.4.5 超前水平钻与实际开挖结果第141-143页
    5.5 小结第143-144页
第六章 隧道地质综合超前预报辅助决策系统软件开发第144-164页
    6.1 引言第144页
    6.2 系统设计目标与总体结构第144-145页
    6.3 主要功能模块软件结构设计第145-159页
        6.3.1 宏观地质预报专家系统第146-148页
        6.3.2 TEM金属干扰剔除及低阻地质异常快速反演第148-152页
        6.3.3 GPR属性提取及不良地质体自动识别第152-154页
        6.3.4 基于证据理论的隧道地质综合预报第154-156页
        6.3.5 数据管理系统第156-159页
    6.4 软件编程实现部分关键技术第159-163页
        6.4.1 CLIPS嵌入VC++6.0技术第159-161页
        6.4.2 VC++6.0调用matlab函数第161-163页
        6.4.3 数据库access与VC++6.0链接第163页
    6.5 小结第163-1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64-166页
    7.2 展望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疥螨对新药的敏感性研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林下植物功能群丧失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