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1.1 煤炭资源概述 | 第11页 |
1.2 多孔炭的制备方法概述 | 第11-16页 |
1.2.1 物理活化法 | 第12-13页 |
1.2.2 化学活化法 | 第13-14页 |
1.2.3 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法 | 第14-15页 |
1.2.4 催化活化法 | 第15页 |
1.2.5 微波加热活化法 | 第15-16页 |
1.3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6-23页 |
1.3.1 双电层电容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7-18页 |
1.3.2 超级电容器用炭材料的影响因素 | 第18-22页 |
1.3.3 超级电容器用炭材料表面化学改性 | 第22-23页 |
1.4 煤基多孔炭杂原子掺杂改性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本论文选题依据 | 第24-25页 |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实验综述 | 第26-33页 |
2.1 药品及仪器 | 第26-27页 |
2.1.1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实验药品 | 第26页 |
2.1.2 样品制备与表征中的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2.2.1 工业分析 | 第27页 |
2.2.2 热重分析 | 第27页 |
2.2.3 氮气物理吸附测试 | 第27页 |
2.2.4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 第27-28页 |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页 |
2.2.6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 第28页 |
2.2.7 元素分析 | 第28页 |
2.3 水蒸气活化装置 | 第28-29页 |
2.4 电极制备 | 第29-30页 |
2.4.1 所用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29页 |
2.4.2 电极制备过程 | 第29-30页 |
2.4.3 电极测试体系及装置 | 第30页 |
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30-33页 |
2.5.1 循环伏安法 | 第30-31页 |
2.5.2 恒流充放电法 | 第31页 |
2.5.3 电化学阻抗 | 第31-32页 |
2.5.4 循环寿命 | 第32-33页 |
3 煤基多孔炭的制备研究 | 第33-44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原料煤性质测试 | 第33页 |
3.2.2 水蒸气物理活化实验 | 第33-34页 |
3.3 结果讨论 | 第34-43页 |
3.3.1 原料煤的性质 | 第34-36页 |
3.3.2 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原料粒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4 脱灰工艺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5 样品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氮掺杂煤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44-55页 |
4.1 前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4.3 结果讨论 | 第45-54页 |
4.3.1 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4.3.2 孔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4.3.3 氮含量分析 | 第48-50页 |
4.3.4 氮元素对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5 水系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硼掺杂煤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第55-64页 |
5.1 前言 | 第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5.3.1 硼掺杂样品孔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5.3.2 硼氮共掺杂样品孔结构分析 | 第57-59页 |
5.3.3 硼元素对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4 硼氮共掺杂对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5 水系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 | 第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