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金属矿床(总论)论文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 国内外裂谷与矿产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裂谷概述第13-16页
        1.2.2 国外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3 国内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辽东裂谷以往研究程度与存在问题第18-20页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技术成果及创新点第20-23页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23-39页
    2.1 大地构造格局第23-25页
    2.2 控矿地质条件第25-34页
        2.2.1 沉积建造第25-27页
        2.2.2 构造样式第27-28页
        2.2.3 岩浆类别第28-31页
        2.2.4 变质与变形第31-34页
    2.3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第34-36页
        2.3.1 地球物理特征第34-35页
        2.3.2 地球化学特征第35-36页
    2.4 区域矿产特点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及控矿作用第39-50页
    3.1 辽东裂谷的形成演化第39-44页
        3.1.1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回顾第39-41页
        3.1.2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阶段的重新划分第41-44页
    3.2 辽东裂谷主要地质特征第44-46页
    3.3 辽东裂谷的控矿作用第46-49页
        3.3.1 造就矿源层第46-48页
        3.3.2 形成成矿流体第48页
        3.3.3 提供成矿场所第48-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第50-96页
    4.1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第50-51页
        4.1.1 成矿系列划分准则第50-51页
        4.1.2 成矿系列划分第51页
    4.2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第51-62页
        4.2.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第52-56页
        4.2.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第56-62页
    4.3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第62-87页
        4.3.1 斑岩型金属矿床第62-66页
        4.3.2 夕卡岩型金属矿床第66-74页
        4.3.3 热液脉型金属矿床第74-84页
        4.3.4 次火山岩型金属矿床第84-87页
    4.4 叠复成矿系列第87-94页
        4.4.1 细脉浸染型金属矿床第87-89页
        4.4.2 硅钾蚀变岩型金属矿床第89-92页
        4.4.3 硅质岩型金属矿床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第96-138页
    5.1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作用第96-106页
        5.1.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Cu-Co矿床成矿作用第96-99页
        5.1.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Pb-Zn矿床成矿作用第99-106页
    5.2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作用第106-126页
        5.2.1 斑岩型Mo矿成矿作用第106-112页
        5.2.2 夕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作用第112-118页
        5.2.3 热液脉型Au矿成矿作用第118-125页
        5.2.4 次火山岩型Au矿成矿作用第125-126页
    5.3 叠复成矿作用第126-136页
        5.3.1 细脉浸染型Au矿成矿作用第126-131页
        5.3.2 硅钾蚀变岩型-硅质岩型Au矿成矿作用第131-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六章 中朝成矿条件对比及成矿预测第138-152页
    6.1 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第138-141页
        6.1.1 地层第138-139页
        6.1.2 构造第139-140页
        6.1.3 岩浆活动第140-141页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第141-146页
        6.2.1 铁矿集区第142页
        6.2.2 铜矿集区第142-144页
        6.2.3 铅锌矿集区第144-145页
        6.2.4 金矿集区第145-146页
    6.3 辽东地区成矿预测第146-151页
        6.3.1 万宝-桓仁多金属成矿带第147-149页
        6.3.2 五龙-白云金成矿带第149-151页
    6.4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5页
作者介绍及发表论文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基块体金属玻璃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川陕甘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带特征及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