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14-16页 |
(一) 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 第15-16页 |
1.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 第15页 |
2. 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16-32页 |
(一)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调查的问题设计 | 第16页 |
(二)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情况调查 | 第16-32页 |
1. 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 第16-24页 |
2. 高职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调查 | 第24-26页 |
3.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的教育调查 | 第26-30页 |
4.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 | 第30页 |
5. 其他途径的职业道德教育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7页 |
(一) 教育手段实施比较低效 | 第32-33页 |
(二) 职业道德教育考评机制比较片面 | 第33-35页 |
1. 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单一 | 第33页 |
2.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 第33-35页 |
(三) 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力量比较薄弱 | 第35页 |
(四)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过分多元,核心价值不突出 | 第35-36页 |
(五) 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影响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 | 第37-43页 |
(一) 社会因素 | 第37-39页 |
1. 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社会利益与责任的矛盾 | 第38页 |
3. 部分社会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的影响 | 第38-39页 |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 第39页 |
(二) 学校因素 | 第39-41页 |
1. 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滞后 | 第39-40页 |
2.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内容不完善 | 第40页 |
3. 学校与企业的互动比较薄弱 | 第40-41页 |
(三) 家庭因素 | 第41页 |
(四) 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41-43页 |
第六章 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 第43-53页 |
(一) 增强教育手段的实施 | 第43-46页 |
1. 更新职业道德课程设置理念 | 第43页 |
2. 重视显性课程的开发 | 第43-44页 |
3.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 第44页 |
4. 重视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44-45页 |
5. 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第45-46页 |
(二)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 第46页 |
(三) 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 | 第46-47页 |
(四)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 第47-51页 |
1. 重视高职学生的知耻教育 | 第47-48页 |
2.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 第48-49页 |
3. 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感 | 第49-50页 |
4. 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50-51页 |
(五) 提高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附录 A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