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初生型与次生型的差异 | 第12-14页 |
·染料吸收差异 | 第13页 |
·色素产生 | 第13页 |
·运动性差异 | 第13页 |
·菌毛 | 第13页 |
·抗生素产生能力 | 第13-14页 |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 | 第14-16页 |
·杀虫活性物质 | 第14-15页 |
·抑菌活性物质 | 第15-16页 |
·菌种改良方法 | 第16-20页 |
·自然选育 | 第16页 |
·诱变育种 | 第16-18页 |
·代谢工程 | 第18-19页 |
·基因组改组 | 第19页 |
·表观遗传修饰 | 第19-20页 |
·核糖体工程 | 第20页 |
·核糖体工程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链霉素抗性突变 | 第20-21页 |
·利福平抗性突变 | 第21-22页 |
·抗生素抗性筛选在菌株改良中的应用 | 第22页 |
·AFLP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25页 |
·AFLP 方法和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AFLP 技术的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AFLP 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供试植物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材料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菌株活化 | 第28页 |
·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28-29页 |
·紫外-吖啶橙复合诱变及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29页 |
·抗性突变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活性 | 第29-30页 |
·抗性突变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活性 | 第30-31页 |
·突变菌株发酵液成分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突变菌株生长量差异 | 第32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基因组 DNA 的 AFLP 分析 | 第32-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36页 |
·突变菌株筛选及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6-37页 |
·突变菌株对番茄灰霉的抑制活性 | 第37-39页 |
·突变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37-38页 |
·突变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8-39页 |
·突变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 第39页 |
·突变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 | 第39-41页 |
·突变菌株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9-40页 |
·突变菌株对油菜菌核的防治效果(活体组织法) | 第40-41页 |
·盆栽试验 | 第41页 |
·10 株突变菌对 7 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41-42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代谢谱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42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细胞生长量比较 | 第42-43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的培养特征 | 第43-44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基因组 DNA 的 AFLP 分析 | 第44-48页 |
·DNA 提取结果 | 第44页 |
·DNA-AFLP 预扩增结果 | 第44页 |
·DNA-AFLP 选择性扩增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第44-4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8-51页 |
·抗生素抗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48-49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培养特征的比较 | 第49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发酵液粗提物成分比较 | 第49-50页 |
·突变菌株与野生菌株 DNA-AFLP 分析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图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