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新型盗窃罪行为方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9页
一、 新型盗窃罪的立法规定及意义第9-12页
    (一) 国内外的立法规定第9-10页
        1、 国内的立法规定第9页
        2、 国外的立法规定第9-10页
    (二) 新型盗窃罪的立法评价第10-12页
二、 新型盗窃罪的犯罪客体第12-15页
    (一) 盗窃罪的犯罪客体第13-14页
    (二) 新型盗窃罪的犯罪客体第14-15页
        1、 入户盗窃的犯罪客体第14页
        2、 携带凶器盗窃的犯罪客体第14页
        3、 扒窃的犯罪客体第14-15页
三、 入户盗窃第15-24页
    (一) “户”的界定第15-19页
        1、 学术界对“户”的理解第15页
        2、 法律对“户”的规定第15-16页
        3、 笔者对“户”的定义第16-17页
        4、 几种特别情形第17-19页
    (二) “入”的分析第19-22页
        1、 对“入”的理解第19-20页
        2、 “入户”的形式第20-21页
        3、 “入户”的主观故意第21-22页
    (三) 入户盗窃的转化第22-24页
        1、 认定转化型入户抢劫的前提要件——对先行之“盗窃行为”的理解第22-23页
        2、 认定转化型入户抢劫的客观要件——对于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行为场所的限定第23-24页
四、 携带凶器盗窃第24-29页
    (一) “携带”的分析第24-25页
        1、 “携带”的定义第24页
        2、 “携带”的方式第24-25页
    (二) “凶器”的理解第25-26页
    (三) 携带凶器盗窃的主观方面第26-27页
    (四) 与“携带凶器抢夺”的区分第27-29页
五、 扒窃第29-33页
    (一) “扒窃”的定义第29-30页
    (二) “公共场所”的认定第30-31页
    (三) 对象的研究第31页
    (四) 扒窃的疑难问题第31-33页
结语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7页
致谢第37-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人大代表人身特别保护权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S公司新产品研发阶段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