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质建模及裂缝预测的应用研究--以五百梯区块石炭系黄龙组气藏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碳酸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3 碳酸岩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13-15页 |
| 第2章 基本原理 | 第15-21页 |
| 2.1 变差函数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2.2 克里金插值方法原理 | 第16-17页 |
| 2.3 序贯指示模拟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 2.4 裂缝预测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五百梯石炭系黄龙组气藏地质概况 | 第21-35页 |
| 3.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5页 |
| 3.1.1 研究区概况 | 第21页 |
| 3.1.2 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 3.1.3 地层格架 | 第22-25页 |
| 3.1.4 有效储层相分析 | 第25页 |
| 3.2 储层特征 | 第25-33页 |
| 3.2.1 沉积特征 | 第25-29页 |
| 3.2.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9-30页 |
| 3.2.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30-3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4章 三维地质建模的应用研究 | 第35-64页 |
| 4.1 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 4.2 数据准备 | 第36页 |
| 4.3 构造模型建立 | 第36-41页 |
| 4.3.1 模拟边界及网格设计 | 第37-39页 |
| 4.3.2 建立断层模型 | 第39-40页 |
| 4.3.3 建立地层格架模型 | 第40-41页 |
| 4.4 有利储层相建立 | 第41-47页 |
| 4.4.2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 4.4.3 有效储层相模型 | 第42-47页 |
| 4.5 相控属性建模 | 第47-58页 |
| 4.5.1 离散化算法研究 | 第47页 |
| 4.5.2 相控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 4.5.3 渗透率模型 | 第51-54页 |
| 4.5.4 含水饱和度模型 | 第54-58页 |
| 4.6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效果分析 | 第58-63页 |
| 4.6.1 模型检验 | 第58-61页 |
| 4.6.2 模型储量计算 | 第61-63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三维裂缝建模的应用研究 | 第64-86页 |
| 5.1 蚂蚁追踪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7页 |
| 5.1.1 种子点数优选 | 第64-66页 |
| 5.1.2 觅食路线的偏移度优选 | 第66-68页 |
| 5.1.3 蚂蚁搜索步长优选 | 第68-70页 |
| 5.1.4 非法范围优选 | 第70-72页 |
| 5.1.5 法定范围优选 | 第72-74页 |
| 5.1.6 搜索终止门槛值优选 | 第74-76页 |
| 5.1.7 确定蚂蚁追踪提取参数 | 第76-77页 |
| 5.2 三维裂缝模型的建立 | 第77-83页 |
| 5.2.1 裂缝建模的技术路线 | 第77-78页 |
| 5.2.2 三维裂缝模型的建立 | 第78-83页 |
| 5.3 三维裂缝建模应用效果分析 | 第83-8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