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页 |
一、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发展 | 第9-14页 |
(一) 民国时期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和鉴定制度的发展 | 第10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纠纷案件处理和鉴定制度的发展 | 第10-14页 |
1、 新中国成立至 1966 年 | 第10-11页 |
2、 1966 年至 1986 年 | 第11页 |
3、 1987 年至 2002 年 | 第11-12页 |
4、 2002 年至今 | 第12-14页 |
二、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现状与评析 | 第14-21页 |
(一)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呈现“双轨制”格局 | 第14页 |
(二) 我国现存两种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评析 | 第14-17页 |
1、 两种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区别 | 第14-16页 |
2、 两种医疗损害鉴定模式不足 | 第16-17页 |
(三) 我国现行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1、 医疗损害鉴定体制不统一 | 第17-18页 |
2、 医疗损害鉴定标准不统一 | 第18页 |
3、 医疗损害鉴定程序不尽完善 | 第18-20页 |
4、 鉴定意见的形式及追责制度亟需规范 | 第20-21页 |
三、 两大法系制度下各国医疗鉴定制度的特点及可借鉴之处 | 第21-24页 |
(一) 英美法系专家证人制度 | 第21-22页 |
1、 概念 | 第21页 |
2、 专家证人的选任 | 第21-22页 |
3、 专家证言的采信 | 第22页 |
4、 优点与不足 | 第22页 |
(二) 大陆法系的司法鉴定制度 | 第22-23页 |
1、 特点 | 第22-23页 |
2、 司法鉴定人的准入管理 | 第23页 |
3、 大陆法系司法鉴定制度的优、缺点 | 第23页 |
(三) 可供借鉴之处 | 第23-24页 |
四、 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完善 | 第24-35页 |
(一) 建立独立公正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 | 第24-26页 |
1、 组织机构 | 第24-25页 |
2、 人员管理 | 第25-26页 |
(二) 建立科学统一的鉴定标准 | 第26-28页 |
1、 建立统一的伤残评定标准 | 第26-27页 |
2、 引进“损伤参与度”作为鉴定内容 | 第27-28页 |
(三) 完善医疗损害鉴定的程序 | 第28-31页 |
1、 强化当事人对医疗损害鉴定的有效参与 | 第28-29页 |
2、 将预交鉴定费用设置为启动鉴定的条件 | 第29页 |
3、 强化鉴定检材的质证 | 第29页 |
4、 完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 | 第29-31页 |
(四) 完善鉴定意见的形式与内容 | 第31-32页 |
1、 完善鉴定意见书的内容 | 第31页 |
2、 改变以往医疗事故鉴定人员不签名的错误做法 | 第31-32页 |
3、 少数鉴定人对鉴定意见持不同意见的,须加以注明 | 第32页 |
(五) 完善错鉴追究制度 | 第32-34页 |
1、 鉴定过错的构成和评判 | 第33页 |
2、 错鉴责任承担主体和范围 | 第33页 |
3、 归责原则 | 第33-34页 |
4、 责任的种类 | 第34页 |
(六) 完善辅助性制度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