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传统电网概述 | 第15-23页 |
2.1 传统电网概述 | 第15-18页 |
2.1.1 我国电网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2.1.2 传统电网调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2.1.3 传统电力调度的节能问题 | 第16-17页 |
2.1.4 传统电力调度的环保问题 | 第17-18页 |
2.2 电力调度的常规算法 | 第18-20页 |
2.2.1 等微增率法 | 第18-19页 |
2.2.2 线性规划法 | 第19页 |
2.2.3 动态规划法 | 第19-20页 |
2.2.4 优先顺序法 | 第20页 |
2.3 传统电力经济调度模型 | 第20-22页 |
2.3.1 运营管理中的数据模型 | 第20页 |
2.3.2 以耗煤要素最低为目标的模型 | 第20-21页 |
2.3.3 以购电成本要素最低为目标的模型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环保满意度的智能电网调度模型 | 第23-34页 |
3.1 环保问题对于电力行业的影响 | 第23-25页 |
3.1.1 清洁发展机制(CDM) | 第23页 |
3.1.2 低碳经济 | 第23-24页 |
3.1.3 环保满意度 | 第24-25页 |
3.1.4 以污染物要素总量最小为目标的模型 | 第25页 |
3.2 可再生能源 | 第25-28页 |
3.2.1 传统能源面临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2 可再生能源对传统电网的影响 | 第26页 |
3.2.3 风电 | 第26-27页 |
3.2.4 光伏 | 第27-28页 |
3.3 智能电网 | 第28-30页 |
3.3.1 智能电网产生背景 | 第28页 |
3.3.2 建设智能电网的优势 | 第28-29页 |
3.3.3 智能电网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智能电网的意义 | 第30页 |
3.4 智能电网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4.1 模型的变量选择 | 第30-31页 |
3.4.2 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31-32页 |
3.4.3 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32页 |
3.4.4 模型的主要问题及优化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电力市场的竞价制度 | 第34-44页 |
4.1 成本竞争 | 第34-37页 |
4.1.1 火电发电成本分析 | 第34-35页 |
4.1.2 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分析 | 第35-36页 |
4.1.3 火力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价的优势比较 | 第36-37页 |
4.2 电价的制定 | 第37-40页 |
4.2.1 竞价理论 | 第37页 |
4.2.2 火电发电定价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 | 第38-39页 |
4.2.4 固定电价制度的优劣 | 第39-40页 |
4.3 中国电力竞价上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第40-41页 |
4.3.1 电网瓶颈问题 | 第40页 |
4.3.2 竞价上网运行模式问题 | 第40-41页 |
4.3.3 电力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 | 第41页 |
4.4 基于机组的环保满意度的竞价 | 第41-43页 |
4.4.1 机组环保满意度的设定 | 第41-42页 |
4.4.2 基于环保满意度的双市场竞价模式 | 第42页 |
4.4.3 双市场竞价模式实施过程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4-50页 |
5.1 XX电网的基本情况 | 第44页 |
5.2 XX电网的负荷预测 | 第44-46页 |
5.3 调度的优先权和双市场竞价模式 | 第46-48页 |
5.4 XX电网调度过程 | 第48-49页 |
5.5 XX电网调度模型优化性能分析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