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地森林水文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0页 |
·森林水文学概述 | 第10-11页 |
·森林水文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林冠层水文 | 第11-12页 |
·枯落物层截留 | 第12-13页 |
·土壤层蓄水特性 | 第13页 |
·林木蒸腾特性 | 第13-14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地质地貌 | 第16页 |
·气候资源 | 第16-17页 |
·土壤状况 | 第17页 |
·水文状况 | 第17页 |
·生物资源 | 第17页 |
·试验林地植被特征 | 第17-19页 |
3 研究内容与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4 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特征研究 | 第23-31页 |
·林内穿透雨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23-24页 |
·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24-27页 |
·不同胸径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24-26页 |
·不同树种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26页 |
·不同林分树干茎流与林外降雨的关系 | 第26-27页 |
·不同群落的林冠截留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27-28页 |
·林冠截留模拟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1页 |
5 枯落物层水文特征研究 | 第31-34页 |
·枯落物储量分析 | 第31页 |
·枯落物持水量分析 | 第31-32页 |
·枯落物持水过程 | 第32-33页 |
·枯落物截留量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6 森林土壤层水文特征研究 | 第34-42页 |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 | 第34-35页 |
·土壤容重变化 | 第34-35页 |
·土壤最大持水量变化 | 第35页 |
·土壤田间持水量变化 | 第35页 |
·土壤孔隙度特征 | 第35页 |
·土壤渗透能力研究 | 第35-37页 |
·落叶松桦木混交林不同坡位土壤入渗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山杨桦木混交林不同坡位土壤入渗能力分析 | 第36页 |
·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不同坡位土壤入渗能力分析 | 第36-37页 |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特征 | 第37-41页 |
·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动态 | 第37-39页 |
·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动态 | 第39页 |
·土壤水分蒸发的动态变化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7 林木蒸腾耗水特征研究 | 第42-52页 |
·不同胸径林木耗水规律 | 第42-43页 |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日变化 | 第43-46页 |
·典型天气下树干液流的日进程 | 第46-47页 |
·整个生长季林木的总蒸腾量 | 第47-48页 |
·环境因子对树干液流变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太阳辐射 | 第48-49页 |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 第49-50页 |
·主要环境因子与树干液流速率的相关模型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8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综合分析 | 第52-58页 |
·林地水量平衡 | 第52-53页 |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综合评价 | 第53-57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54页 |
·建立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 | 第55-57页 |
·加权综合指数计算 | 第57页 |
·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的比较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