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烟粉虱的发生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烟粉虱的起源与分布 | 第11页 |
1.1.2 烟粉虱的寄主 | 第11-12页 |
1.1.3 烟粉虱的为害特点 | 第12页 |
1.2 烟粉虱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2.1 卵 | 第12页 |
1.2.2 若虫 | 第12-13页 |
1.2.3 伪蛹 | 第13页 |
1.2.4 成虫 | 第13页 |
1.3 烟粉虱的生物型 | 第13-14页 |
1.4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 | 第14页 |
1.5 烟粉虱与寄主的关系 | 第14-15页 |
1.6 烟粉虱的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1.6.1 农业防治 | 第15页 |
1.6.2 物理防治 | 第15页 |
1.6.3 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1.6.4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烟田烟粉虱的发生动态及发生程度调查 | 第18-2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2.1.1 烟粉虱发生动态调查 | 第18页 |
2.1.2 临沂不同县市烟田烟粉虱发生程度调查 | 第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2.2.1 烟粉虱成虫发生动态调查 | 第18-20页 |
2.2.2 临沂烟田烟粉虱发生程度调查结果 | 第20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0-22页 |
2.3.1 发生动态 | 第20页 |
2.3.2 发生程度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烟田烟粉虱的发生程度与烟田周边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22-2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烟草种质对烟粉虱的抗性评价及抗性机制初步研究 | 第24-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4.1.1 常见烤烟品种烟粉虱大田发生情况调查 | 第24页 |
4.1.2 烟草种质对烟粉虱的抗性评价 | 第24页 |
4.1.3 烟粉虱成虫对 4 个烤烟品种的选择性 | 第24-25页 |
4.1.4 不同烟草品种叶片腺毛调查 | 第25页 |
4.1.5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4.2.1 常见烤烟品种烟粉虱大田发生情况 | 第25-26页 |
4.2.2 烟草种质对烟粉虱的抗性评价 | 第26-30页 |
4.2.3 烟粉虱成虫对烟草品种的选择性 | 第30-31页 |
4.2.4 不同抗性程度烟草品种的物理特性与品种抗虫性的关系 | 第31-34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4.3.1 烟草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评价 | 第34页 |
4.3.2 烟粉虱对烟草品种的选择性 | 第34-35页 |
4.3.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六种药剂对烟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36-4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5.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 第36页 |
5.1.2 供试药剂 | 第36页 |
5.1.3 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 | 第36页 |
5.1.4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5.1.5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5.1.6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0-41页 |
1.烟粉虱发生动态及为害程度 | 第40页 |
2.烟粉虱发生程度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第40页 |
3.烟草种质对烟粉虱的抗性评价及抗虫机制 | 第40页 |
4.田间防效试验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