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企业在毛里塔尼亚发展对策研究--以上海水产集团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对毛里塔尼亚海域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对渔业企业产业链建设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对渔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对渔业企业职工年龄结构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毛里塔尼亚相关背景介绍 | 第17-27页 |
2.1 毛里塔尼亚概况及渔场形成原因 | 第17-19页 |
2.1.1 毛里塔尼亚概况 | 第17页 |
2.1.2 毛里塔尼亚渔场形成原因 | 第17-19页 |
2.2 毛里塔尼亚海域的渔业资源情况 | 第19-22页 |
2.2.1 资源储量 | 第19页 |
2.2.2 主要经济鱼种 | 第19页 |
2.2.3 开发状态 | 第19-22页 |
2.3 毛里塔尼亚的渔业生产管理情况 | 第22-27页 |
2.3.1 作业渔船 | 第22-23页 |
2.3.2 休渔政策 | 第23页 |
2.3.3 渔产品销售模式 | 第23-24页 |
2.3.4 毛里塔尼亚渔业的生产和出口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我国渔业企业在毛里塔尼亚发展现状 | 第27-38页 |
3.1 入渔毛里塔尼亚 | 第27-29页 |
3.1.1 入渔时间及船队规模 | 第27-28页 |
3.1.2 上海远洋渔业公司入渔案例 | 第28-29页 |
3.2 合作模式 | 第29-30页 |
3.2.1 合作模式建立背景 | 第29页 |
3.2.2 上海远洋渔业公司的合作模式分析 | 第29-30页 |
3.3 往年产量 | 第30-34页 |
3.3.1 网产 | 第30-32页 |
3.3.2 总产 | 第32-34页 |
3.4 经营效益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我国渔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 第38-49页 |
4.1 企业员工老龄化 | 第38-40页 |
4.1.1 上海公司员工年龄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4.1.2 青年员工断层带来的问题 | 第39-40页 |
4.2 渔业企业经营结构单一 | 第40-43页 |
4.2.1 过度倚重于捕捞业的生产经营结构 | 第40-41页 |
4.2.2 企业经营结构单一所带来的问题 | 第41-43页 |
4.3 头足类资源量减少 | 第43-44页 |
4.3.1 头足类资源开发完全 | 第43-44页 |
4.3.2 头足类配额制的实施 | 第44页 |
4.4 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 第44-47页 |
4.4.1 政治风险 | 第45页 |
4.4.2 政策调整风险 | 第45-46页 |
4.4.3 跨文化风险 | 第46-47页 |
4.5 其它问题 | 第47-49页 |
4.5.1 船舶老龄化 | 第47-48页 |
4.5.2 企业合作方的选择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解决我国渔业企业当前难题的对策及措施 | 第49-55页 |
5.1 加大远洋渔业企业人才储备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5.2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 第50-51页 |
5.3 开发利用中上层渔业资源 | 第51-52页 |
5.4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 第52-53页 |
5.4.1 利用援外优惠政策,紧密联系当地渔业 | 第52页 |
5.4.2 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 第52页 |
5.4.3 增进船员间交流,建立和谐文化氛围 | 第52-53页 |
5.5 其他措施 | 第53-55页 |
5.5.1 做好船只更新工作 | 第53-54页 |
5.5.2 合理选择合作方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57-59页 |
7.1 创新点 | 第57页 |
7.2 不足 | 第57页 |
7.3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