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抗生素的污染来源 | 第11-12页 |
1.1.2 抗生素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抗生素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物理化学吸附技术 | 第13-14页 |
1.2.2 普通化学氧化技术 | 第14页 |
1.2.3 生物去除技术 | 第14页 |
1.2.4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4-15页 |
1.3 抗生素生态毒理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抗生素自身对生物的毒性影响 | 第15-16页 |
1.3.2 臭氧氧化抗生素中间产物的生成机制与毒理性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目标有机物简介 | 第18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18-19页 |
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9-20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3.2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0-26页 |
2.4.1 常规指标的检测 | 第20-21页 |
2.4.2 臭氧浓度的检测 | 第21-22页 |
2.4.3 生物砂驯化方法 | 第22页 |
2.4.4 发光细菌的培养及发光强度的检测 | 第22-23页 |
2.4.5 斑马鱼红细胞微核的检测 | 第23页 |
2.4.6 抗生素诺氟沙星浓度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4.7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臭氧氧化对诺氟沙星的去除影响研究 | 第26-34页 |
3.1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效果和中间指标变化研究 | 第26-30页 |
3.1.1 pH对臭氧氧化诺氟沙星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3.1.2 pH对臭氧氧化诺氟沙星过程中各指标生成规律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可生物降解性实验 | 第30-32页 |
3.2.1 生物砂对DOC的降解作用 | 第31-32页 |
3.2.2 生物砂对UV_(254)的降解作用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诺氟沙星及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对发光菌发光抑制性研究 | 第34-48页 |
4.1 诺氟沙星对发光菌发光抑制性研究 | 第34-35页 |
4.2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对发光菌发光抑制性研究 | 第35-36页 |
4.3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结构预测分析 | 第36-47页 |
4.3.1 中间产物甲醛的测定 | 第36-39页 |
4.3.2 中间产物的分析预测 | 第39-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诺氟沙星及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对斑马鱼毒理性研究 | 第48-5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 诺氟沙星及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对斑马鱼毒性 | 第49-52页 |
5.2.1 诺氟沙星对斑马鱼的毒理性 | 第49-51页 |
5.2.2 臭氧氧化诺氟沙星中间产物对斑马鱼毒性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