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由来 | 第8-9页 |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10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4.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 第16-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1 政府监管理论 | 第16-17页 |
2.1.2 市场经济下政企关系理论 | 第17-19页 |
2.2 海关与企业关系的演变 | 第19-22页 |
2.2.1 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 | 第19-20页 |
2.2.2 服务与被服务的客户关系 | 第20-21页 |
2.2.3 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 第21页 |
2.2.4 推动关企关系发展的因素 | 第21-22页 |
2.3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2.3.1 新时期海关面临的多重矛盾 | 第22-23页 |
2.3.2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海关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内涵及我国在构建中面临的障碍 | 第25-31页 |
3.1 海关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内涵 | 第25-27页 |
3.1.1 关企合作关系的定义 | 第25页 |
3.1.2 海关与企业在合作关系中的定位 | 第25-26页 |
3.1.3 各项监管要素的转变 | 第26-27页 |
3.2 国外关企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 第27-29页 |
3.2.1 《框架》关于关企合作伙伴关系的要求 | 第27页 |
3.2.2 国外关企合作的实践 | 第27-28页 |
3.2.3 国外关企合作的启示 | 第28-29页 |
3.3 我国关企合作关系构建中面临的障碍 | 第29-31页 |
3.3.1 对“合作”关系的总体认识不足 | 第29页 |
3.3.2 海关部门间各自为政影响整体效能 | 第29-30页 |
3.3.3 社会诚信体制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 第30页 |
3.3.4 差别化管理的导向作用未完全发挥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南京海关关企合作的实践:案例研究 | 第31-38页 |
4.1 南京海关业务总体情况 | 第31-32页 |
4.2 南京海关关企合作的改革实践 | 第32-34页 |
4.2.1 关企合作的实践历史 | 第32-33页 |
4.2.2 关企合作初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3 南京海关新《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 | 第34-38页 |
4.3.1 新《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实施背景 | 第34页 |
4.3.2 新《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特点 | 第34-35页 |
4.3.3 企业类别的评定方式 | 第35-37页 |
4.3.4 对各类企业的差别化监管措施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南京海关关企合作的实践:理论分析 | 第38-49页 |
5.1 关企合作的整体框架分析 | 第38-40页 |
5.1.1 合作对象的界定 | 第38页 |
5.1.2 合作的思路和途径 | 第38-39页 |
5.1.3 合作双方的收益 | 第39-40页 |
5.2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成效分析 | 第40-44页 |
5.2.1 风险管理模式初步建立,通关监管效能提高 | 第40-41页 |
5.2.2 落实“守法便利、违法惩戒”原则,企业守法自主性增强 | 第41-42页 |
5.2.3 通过国际合作得到境外通关便利,企业增强竞争力 | 第42-44页 |
5.3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5页 |
5.3.1 海关与企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 第44页 |
5.3.2 合作途径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5.3.3 技术手段的可行性 | 第45页 |
5.4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中的问题分析 | 第45-49页 |
5.4.1 企业类别调整的问题 | 第46页 |
5.4.2 差别化监管措施实施的问题 | 第46-48页 |
5.4.3 海关与企业沟通途径的问题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关企合作关系的构建:海关监管模式的变革对策 | 第49-54页 |
6.1 关企合作关系的推进原则 | 第49-50页 |
6.1.1 依法行政原则 | 第49页 |
6.1.2 平等互信原则 | 第49页 |
6.1.3 守法便利原则 | 第49-50页 |
6.1.4 持续管理原则 | 第50页 |
6.2 构建关企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2.1 转变观念,树立对关企合作的正确认识 | 第50页 |
6.2.2 落实差别化管理,真正实现“诚信守法”导向 | 第50-51页 |
6.2.3 完善分类标准,优化企业类别调整程序 | 第51-52页 |
6.2.4 拓展关企合作途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 第52页 |
6.2.5 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发挥社会监管合力 | 第52-5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4-56页 |
7.1 本文的观点总结 | 第54-55页 |
7.2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55页 |
7.3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