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香药史研究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综述 香药现代研究进展 | 第17-44页 |
1 绪论 | 第44-54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44-50页 |
1.1.1 明清 | 第44-45页 |
1.1.2 香药 | 第45-48页 |
1.1.3 医学史和医史学 | 第48-49页 |
1.1.4 民族医药 | 第49-5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50-5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50-5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5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2 明以前香药 | 第54-62页 |
2.1 秦以前 | 第54-55页 |
2.2 秦汉 | 第55-56页 |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 | 第56页 |
2.4 隋唐五代 | 第56-57页 |
2.5 宋辽金元 | 第57-61页 |
2.6 小结 | 第61-62页 |
3 明清时期香药的文献记载 | 第62-81页 |
3.1 重要本草著作中的香药记载 | 第62-73页 |
3.1.1 臭:明代《本草品汇精要》 | 第62-63页 |
3.1.2 芳草与香木:明代《本草纲目》 | 第63-70页 |
3.1.3 气药:明代《本草征要》 | 第70页 |
3.1.4 “气”香:明代《药品化义》 | 第70-71页 |
3.1.5 药露与花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 第71-72页 |
3.1.6 花:清代《闽产录异》 | 第72页 |
3.1.7 香属:清代《食宪鸿秘》 | 第72-73页 |
3.1.8 试香:清代《贮香小品》 | 第73页 |
3.2 香谱著作中的香药记载 | 第73-77页 |
3.2.1 明代香谱著作 | 第75-76页 |
3.2.2 清代香谱著作 | 第76-77页 |
3.3 传教士与香药 | 第77-80页 |
3.3.1 传教士笔下的中国香药 | 第77-79页 |
3.3.2 传教士向中国介绍的西洋药物 | 第79-80页 |
3.4 小结 | 第80-81页 |
4 明清时期香药的来源 | 第81-97页 |
4.1 明代的外来香药 | 第81-84页 |
4.2 清代的外来香药 | 第84-87页 |
4.2.1 藩属国进贡 | 第84-86页 |
4.2.2 外国使节或传教士进献 | 第86-87页 |
4.3 本土香药 | 第87-92页 |
4.3.1 明代本土香药 | 第88-89页 |
4.3.2 清代本土香药 | 第89-92页 |
4.4 外来香药的本土化 | 第92-95页 |
4.4.1 外来香药:以《本草纲目》为中心的考察 | 第92-93页 |
4.4.2 外来香药本土种植情况 | 第93-95页 |
4.5 香药的管理 | 第95-96页 |
4.6 小结 | 第96-97页 |
5 明清时期香药的应用 | 第97-129页 |
5.1 香露药油 | 第97-102页 |
5.1.1 从蔷薇露说起 | 第97-98页 |
5.1.2 清宫药油 | 第98-100页 |
5.1.3 民间蒸露为药 | 第100-101页 |
5.1.4 普及:代茶饮 | 第101-102页 |
5.2 其他服饮 | 第102-106页 |
5.2.1 外感疾病 | 第103-105页 |
5.2.2 芳香解暑 | 第105页 |
5.2.3 芳香理气 | 第105-106页 |
5.3 外科之用 | 第106-108页 |
5.3.1 乳香没药,延续风格 | 第106-107页 |
5.3.2 茉莉花根,创新使用 | 第107-108页 |
5.4 香气之用 | 第108-118页 |
5.4.1 采而佩之,悬以去疫 | 第109-112页 |
5.4.2 熏以辟秽,燃以除害 | 第112-113页 |
5.4.3 塞鼻防感,取嚏杜染 | 第113-115页 |
5.4.4 嗅吸鼻烟,香从鼻入 | 第115-118页 |
5.5 香灰之用 | 第118-121页 |
5.5.1 模棱两可香灰外用 | 第118-120页 |
5.5.2 一致反对香灰服用 | 第120-121页 |
5.5.3 香灰作为某方组成 | 第121页 |
5.5.4 香灰作为炮制辅料 | 第121页 |
5.6 动物之香 | 第121-122页 |
5.7 香药其他事项 | 第122-128页 |
5.7.1 香药贮藏 | 第122-123页 |
5.7.2 香药炮制 | 第123-125页 |
5.7.3 香药制备 | 第125-126页 |
5.7.4 煎煮注意 | 第126页 |
5.7.5 香药作伪 | 第126页 |
5.7.6 香药批判 | 第126-127页 |
5.7.7 香气蚀脾 | 第127-128页 |
5.8 小结 | 第128-129页 |
6 明清香药的社会影响因素 | 第129-141页 |
6.1 自然环境与香药使用 | 第129-132页 |
6.2 社会文化环境与香药使用 | 第132-134页 |
6.2.1 墓葬习俗 | 第132页 |
6.2.2 生活方式 | 第132-134页 |
6.3 统治者态度对香药使用影响 | 第134-138页 |
6.3.1 明代统治者态度 | 第135页 |
6.3.2 清代统治者态度 | 第135-138页 |
6.4 明清时期人口经济因素 | 第138-140页 |
6.5 小结 | 第140-141页 |
7 讨论 | 第141-173页 |
7.1 香为熏 | 第141-146页 |
7.1.1 口鼻而入 | 第141-145页 |
7.1.2 德性观照 | 第145-146页 |
7.2 香为药 | 第146-167页 |
7.2.1 香露为药 | 第146-158页 |
7.2.2 香药防腐 | 第158页 |
7.2.3 新麻醉药的开发 | 第158-160页 |
7.2.4 香药周边产物的开发应用 | 第160-162页 |
7.2.5 芳香辟秽的思考 | 第162-167页 |
7.3 香为媒:交流视野中的香药 | 第167-169页 |
7.3.1 民族香药与中医 | 第167-168页 |
7.3.2 外来香药与中医 | 第168-169页 |
7.4 香为患 | 第169-171页 |
7.5 小结 | 第171-173页 |
8 总结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8页 |
附录:明清香药史料汇编 | 第188-220页 |
附录一:明清本草古籍简表 | 第188-195页 |
附录二:明清药露史料汇编 | 第195-199页 |
附录三:明清重点本草芳草香木史料汇编 | 第199-210页 |
附录四:明清防疫用香史料汇编 | 第210-217页 |
附录五:明清香谱中香药史料汇编 | 第217-219页 |
附录六:其他 | 第219-220页 |
致谢 | 第220-223页 |
个人简历 | 第223-225页 |
附件 | 第225-228页 |